【喜迎党代会】产业集群竞相崛起


跨越,追求集优集聚
经济新常态下,低端低质低效企业举步维艰,既面临刮骨疗毒的暂时阵痛,又面临涅槃重生的广阔前景,实体经济转调升级势在必行。
集优集聚,破译出产业升级的密码。
针对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的方向和趋势,我市牢牢把握工业在全局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致力于产业转型提升、集群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优势所在,就是潜力所在;短板所在,就是发力所向。针对优势产业集群偏少、产业链条短的问题,我市将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实施产业集群“3+4+3”发展战略,培育做大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装备、纺织服装4个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集中培育智能装备、海洋生物、物联网3大未来产业。去年,全年十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8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是经济新常态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主线。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一骑绝尘向中高端迈进。
服务业突破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于威海而言,发展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既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意义,也符合威海城市定位的发展意义。
着眼于此,我市坚持服务业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着眼打破“制造”与“服务”的界限,把制造业基地、研发基地、物流基地、服务基地统筹考虑、一并推进,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引领,推动全域旅游、医疗健康、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
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要阵地,是产业间、企业间配套、融合、互动以及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承载体。我市集中力量打造了碳纤维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东方智慧谷等五大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勾勒出经济发展的隆起带。
打破纯粹耕作土地的传统“一产”思维,我市让农业实现“接二连三”,以精致化为方向,推进“三权分置”,培育职业农民,壮大专业公司,打造农业品牌,培育了苹果、大姜、西洋参、海参、特种动物养殖等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海洋是我市最大的优势,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我市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山东省船舶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平台投入使用,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海洋牧场建设取得较大突破,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渔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获批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
大规模投入资金,大气魄引进建设大项目,链式发展、集群壮大,收获的是立竿见影且泽被后世的丰厚回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