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民生】公益文化空间有望11月底前开放
■报告关键词
民生实事之八
文化空间
利用老建筑建设城市博物馆等公益文化空间8处,丰富群众文化体验。
公益文化空间有望11月底前开放
2017年,全市建成11座城市书房并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引来叫好声一片。今年,我市进一步提出利用老建筑建设8处公益文化空间,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威海晚报记者 沈道远
■实施路线图
将古建筑打造成历史文化载体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今年我市将在主城区利用临街闲置的古建筑、老厂房等,打造城市历史展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特色文化艺术空间。目前初步计划为环翠区3处、高区2处、经区2处、刘公岛1处。
根据初步计划,4月底前,市文广新局和财政局将出台关于扶持民间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的指导意见,随后相关部门将协同完成选址;6月底前市文广新局出台服务管理规范;10月底前,相关部门完成建设及展陈;力争11月底前面向社会开放。

郭承宇
【代表委员说】市政协委员、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郭承宇表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顺应城市化和现代化,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将其改造成公益文化空间对外开放,使之能更好地为城市品质服务,丰富群众文化体验,是城市向前发展尤为重要的事情。
“城市公益文化空间,将是市博物馆、市美术馆等的补充,虽然体量小,但距离市民更近,也各具特色。”郭承宇说。

市人大代表张延茹对公益文化空间的建设也十分关心,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纸斗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去年开放的城市书房竹岛分馆内,就有我的剪纸作品。”张延茹说,城市书房毕竟是一个阅读场所,她特别希望公益文化空间快点建成,这样威海特色剪纸就有更大的空间展示了。
此外,张延茹对利用老建筑建设公益文化空间的想法也很赞赏,“这样可以让文化空间更有历史感,更具威海特色。”
■市民新期待
希望威海特色文化能更好展示
姜明星是一位威海历史和老建筑的痴迷者,他认为,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民众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参与上。
“威海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却有很多人不了解。本土特色的剪纸、纸笸箩、花饽饽、刺绣等都可以成为公益文化空间展示的内容。”姜明星建议,我市可以利用闲置资源,把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也开到威海的大街小巷,远期能达到“一街一馆、一馆一主题”的效果,建设一个更美的文化威海。
而曾在威海市博物馆开过“收藏票证展”的金吉磊,则对公益文化空间的具体地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威海的老洋房、老厂房、老祠堂、大礼堂等老房子,都可以作为公益文化空间的落脚点。
金吉磊还建议,城市公益文化空间的建设,可以分散到各区市,也可以集中在某一片固定区域,如栖霞街。让市民和游客在这一片区域,就能集中欣赏到多处不同风格的文化空间,有展现威海民俗的,有展现城市历史的,有现代美术展览等等。
本版图片由威海晚报记者孙大伟薛航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