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滋兰:最美教师不忘初心 扎根基层从教30年
丛滋兰,女,1965年10月出生,威海市第四中学教师。她始终坚守自己“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扎根乡村基层教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近30年;她以校为家,即便晕倒在课堂,也不肯耽误学生一节课;她潜心教学,创造了乡村教师培养出省高考历史状元的佳话。
她扎根乡村基层教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近30年;她以校为家,即便晕倒在课堂,也不肯耽误学生一节课;她潜心教学,创造了乡村教师培养出省高考历史状元的佳话。多少年来,她始终坚守自己“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她像一棵蒲公英,育出了无数携带着幸福的种子,迎风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她,就是威海四中历史老师丛滋兰。
不忘初心 立志教书育人
丛滋兰出身于农村,高二那年,父亲病故,面对家中沉重的负担,她几乎失去了上学的勇气……是老师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让她重回了学校,使她成了当年文科班唯一一名本科生,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就是从那时起,出于对教师职业的感激以及崇敬,她也暗自下定决心,也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
“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农村那些像我一样渴望跳龙门的学生,我被深深震撼了。强烈的责任心提醒着我,这是一份我无法不去倾尽自己毕生精力去做的事业。”丛滋兰告诫自己:必须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也像她一样有机会走出去,驰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近30年来,丛滋兰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她深知,高考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尤其是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为此,她每天不知疲倦地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导向,并从订阅刊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学习》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少走弯路。
还记得有一年,高考中首次出现开放型试题,由于丛滋兰备考时对学生进行过专项训练,所以她的学生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仅整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王文华同学还一举夺得当年省高考历史状元。对一名农村孩子和一名农村教师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那一刻,丛滋兰真正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立德树人 坚持言传身教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从教近30年来,丛滋兰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2015~2016学年度,丛滋兰因伤病两次住院,却克服困难坚持教学,不肯耽误学生一节课。
2015年10月底,丛滋兰不慎摔倒造成右手手腕骨折,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作为一名高三任课教师,她实在不忍心丢下近百个孩子。因此,她不顾家人的劝阻,选择了最简单、保守的治疗。整整一个月,她打上石膏、吊着胳膊,来到学校照常上班。学校老师喊她“拼命三郎”,她却总是一笑而过。因为她知道,学生需要她,而她,也放心不下学生们。
由于常年带高三毕业班十分劳累,2015年开始,丛滋兰的眼睛就经常不舒服,看不太清楚。医生诊断是因眼部劳累过度引起,要求她必须注意休息。然而,近百个要高考的孩子在等着,她怎么可能休息?在医院拿了点药,她不顾医生建议,继续回去上课。
2016年5月初,丛滋兰再次因为眼睛不舒服来到医院,被确诊为“眼底缺血综合征”,要求必须住院。此时,离高考只有一个月了,丛滋兰心急如焚,但身体状况告急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综合考虑后,她商量其他老师把自己所有的课都调到下午,同时商量医生每天上午和晚上治疗,下午返校上课。为了争取时间,她每天耗费两三个小时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中午从没吃过一顿热饭,就这样坚持了三个多周。为了不耽误教学进程,她把学生的试题带进医院批改。由于劳累过度,5月25日下午第一节课,她终于因体力不支晕倒在教室。
近30年来,无论严冬还是酷暑,清晨还是黑夜,办公室里、教室里,都有丛滋兰付出的身影。孩子生病住院、丈夫车祸、母亲患病、自己生病,任何困难都没有阻挡她教课的脚步;近30年来,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无怨无悔地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上。
学生们都说:“丛老师太有责任心了,太敬业了!有这样的老师做榜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奋发上进呢!”
关爱学生 当好心灵导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丛滋兰不仅立志当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注重当学生们的心灵导师。在“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理念影响下,丛滋兰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2012级学生孙小琳普通话比较好,所以经常主持一些活动,但是上了高三后,因为参加活动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一次文综考试失利后,孙小琳急得无所适从。丛滋兰观察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她谈心,帮助她制订学业计划,最终解除了她的忧虑。最后,孙小琳信心满满地投入到了紧张的高考复习当中,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生王君玉性格内向,学习上很认真,但之前成绩不太理想。丛滋兰并没有因为王君玉成绩不好就不关注她,而是经常找她谈心,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帮助她分析习题,提高信心,最终帮她以理想的成绩考取了心目中的大学。“有了丛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心里就好像有了靠山,就可以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和考试中去。”时至今日,王君玉仍然对丛滋兰心怀感激。
丛滋兰知道,自己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于学生而言都会产生无限的能量。正是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挚爱,对孩子们的这份关爱,促使她愿意深入地了解孩子、公正地对待孩子,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创设最好的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在幸福的氛围中成长。
率先垂范 甘为人梯带青年
由于乡村学校生源少,教师少,刚毕业几年,丛滋兰都是一人教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人同时兼任高一、高二两个级部课程特别忙碌。1997年起至今,丛滋兰一直担任备课组长,“认真”、“敬业”是所有同事给她的评价。
丛滋兰的备课过程和课堂,对老师们是永远开放的。1999年,毕春妮老师初来乍到,为了更快适应高中教学,她坚持听丛滋兰老师的课,不论是白天还是晚自习。丛滋兰老师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心得无私地传授给她,有问题一起讨论,帮她解决。几年下来,毕春妮成为了学校的业务骨干。
2008年以来,威海四中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丛滋兰响应学校青蓝工程计划的号召,与青年轻老教师结成了帮扶对子,成为了他们的师父。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他们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丛滋兰坚持听他们的课,并及时纠正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这些努力使得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的好评。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多年来,丛滋兰多次被评为高中先进教育工作者,三次获得市级嘉奖,荣获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
30年来,丛滋兰付出着,也幸福着。“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丛滋兰式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传递幸福的教师,幸福四中才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幸福学生,才能真正打造出受到学生和家长认可的有生命温度的教育。”威海四中校长高长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