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年威海好人榜

侯文旭:20载风雨兼程奉献坚守 只为繁荣乡村文艺初心

2018-07-23 编辑: 谷田恬

侯文旭:20载风雨兼程奉献坚守 只为繁荣乡村文艺初心

侯文旭,男,1954年7月出生,文登区侯家镇柘阳山艺术团团长。2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乡村文艺一线,带领艺术团排演文艺节目,常年义务巡回演出,每年下村演出30余场,观众达2万多人次。即便经历大手术、声带受损无法发声,他默默转到幕后,继续为艺术团奉献,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20多年前,爱好文艺的侯文旭带着一帮票友成立了侯家镇京剧沙龙。2008年,在镇党委的支持指导下,侯文旭联络周边村农村文艺爱好者成立了侯家镇柘阳山艺术团,这也是威海市第一个庄户剧团。侯文旭担任团长,发展演员百余人。农闲时节,他组织大家排练节目,相互切磋技艺,排演了各种贴近农村生活、富有主题意义的文艺节目,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义务巡回演出,每年下村演出30余场,观众达2万人次。近年来,艺术团下乡演出的自编剧目有现代吕剧《麦收时节》,小品《父子争赛》《抓阄生娃》《亲家仨》《走基层》等,表演唱《夸夸今天的南鱼池》,快板书《农村新貌》《干群新歌》,三句半《环境整治就是好》《土地搞流转,农民进车间》和《环境整治就是好》等节目60多个,2011年改编创作了新编“北廒秧歌剧”《白云庵》,2012年又创作和排演了《三吊钱》,演出受到百姓欢迎。

剧团成立之初,为了丰富节目,侯文旭做了很多辛苦努力。为了把流传在本地数百年的传统文化项目“北廒秧歌剧”搬上舞台,侯文旭带领文艺爱好者们深入民间,广泛采集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小调,用摄像机录制后,再努力记下曲谱,然后进行整理删改,最终把传统剧目“北廒秧歌剧”搬上舞台。没有服装道具,他就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到处借;缺少剧本,他就结合农村新风尚、新变化,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等方式自己编写。每逢农闲时节、空闲时候,作为团长的侯文旭就召集艺术团演员们进行排练,节目成型后主动到各村演出。剧团编排的这些符合社会发展,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歌曲、舞蹈等,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百姓送去了欢乐,深受群众好评。

侯文旭的妻子杨秀珍说,原来家里房子小,演员们经常过来排练,很拥挤,后来,丈夫就动员儿子买下一处厂房,将其改成排练室,家也搬到了那里。于是,现在侯文旭的家就成了柘阳山艺术团表演的小舞台。以前外出演出,艺术团没有资金支持,侯文旭经常自掏腰包补贴,事业有成的儿子在青岛给他们买了大房子,要接他们去生活,但侯文旭说什么也不去,他说自己丢不下艺术团。

2017年1月份,忽然袭来的病魔将侯文旭的生活节奏完全打乱。当时病情非常严重,但侯文旭依然坚持一有演出就到现场,即使在病中,艺术团的工作他也毫不放松地关注着。经过手术,侯文旭的病情好转,然而,因为手术,他的声带受损,发声困难。侯文旭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既然自己无法表演,那就默默转到幕后,继续为艺术团奉献。柘阳山艺术团的每场演出,侯文旭仍然亲力亲为,调试好音、准备好道具。妻子心疼丈夫,每次演出也跟着侯文旭,当起了他的“话筒”。“这么多年下来,感觉庄户剧团就是我的家了,一想到艺术团的伙伴们和观众期盼的目光,我就觉得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把咱的文化活动搞得更好。”侯文旭说。

春节前夕,侯文旭给镇分管领导送去了艺术团工作总结,足足十页的手写稿,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对艺术的热爱和一个老艺术家的坚守:“小品创作难度最大,不能用低俗的表演迎来廉价的笑声。这种笑声会让艺术的价值虚无,正能量变得无足轻重,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柘阳山艺术团制作的节目都是健康向上的,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情、敬意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歌颂。”……总结上的话句句表达着侯文旭对艺术的坚守。

侯文旭家里有一面墙,墙上挂满艺术团获得的荣誉。“2010文登舞动龙乡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银奖、十佳庄户剧团、五十佳农村文化剧团……这些是对侯文旭多年付出的最好回报。“奉献快乐吾亦乐,喜送和谐品自高”,这句贴在荣誉证书边上的话,道出了侯文旭的心声。有人问:“侯团长,准备干到什么时候?”面对提问,侯文旭毫不犹疑地在纸上写下了这几个大字“一直干到干不动!”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现在,侯文旭仍然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他的行动感染着每一位艺术团成员,“有时候也会觉得累,但只要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看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只要我们的表演能为群众带来欢乐和笑声,再苦再累都值得!”就是靠着满腔热情与执着,侯文旭得到了艺术团成员和观众们的支持。20多年的风风雨雨,柘阳山艺术团在侯文旭的坚持与带领下,一路走过来,浇灌出了最绚丽的乡村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