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女,1975年6月出生,威海市温泉学校教师。2004年,婆婆因突发脑血栓导致生活不能自理。2017年,公公患严重老年痴呆症。但她牢记子女孝敬老人的义务,日复一日忙碌于悉心照顾两位老人,用女人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同时,为了照顾下岗多年、生活困难的大姑姐,她还主动将老家的房屋拆迁补偿款让给大姑姐,用她的理解和包容呵护着幸福和谐的家庭。
她总是说,“我也是为人父母,教育孩子,身教更重于言教,我们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代代传承下去,而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份罢了。”
在威海市温泉学校的校园里有一位体型微胖的女教师,名叫王超。上班时问她为何步履匆匆,她说:“到教室看看。”下班时问她为何步履匆匆,她说:“回家。”她来去总是如此匆匆,究竟被种下了怎样的魔咒?
百善孝为先
2017年春节,王超公公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每次睡眠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起床后就自己蹒跚地在家里到处走,随时随地大小便。有一天晚上,一家人熟睡的时候,老人甚至把大便抹在床上、墙上,满屋子都是粪便的味道,王超察觉后马上起床为老人洗澡、换洗衣服、清理房间,整整折腾了一宿。婆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无能为力。看到婆婆生气上火,王超又安慰婆婆说:“妈,没事的,洗洗就好了,您多保重自己,家里一切有我。”
王超的公公和婆婆都是退休教师,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了一辈子,对王超的工作都给予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幸福、快乐,这更加坚定了王超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冬天,婆婆突发脑血栓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也表示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由于那时丈夫在外地出差,王超坚持治疗,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她马上把婆婆从乳山接到威海市立医院进行治疗。婆婆住院期间,除了打水、洗衣外,她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婆婆终究还是无法独立下床行走。在婆婆不得不出院的时候,王超哭了,她知道做了一辈子教师的婆婆是一个多么自尊的人,她费尽了口舌,终于说服婆婆接受了长期打针治疗的方案。不久后,公公得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睡眠没有规律,需要人时刻陪护。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位老人,王超将两位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
王超每天的任务就是早晨五点准时起床,为老人清洗因尿床而弄脏的衣物,再急急忙忙地为家人和上高中的孩子准备好早饭,而后才匆匆赶往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她用女人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也得到了全家人的帮助,使她没有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去。为此,王超总是心怀愧疚,总是觉得自己为这个多难的家庭做得太少。每逢寒暑假,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去。2017年春节之后,王超和丈夫24小时轮流值守,丈夫负责夜间陪床,而王超则负责一日三餐,做好洗涮、洗涤,打扫卫生等家务活。
为给老人增加营养,王超买来菜谱学习精致花色菜肴的制作和合理营养搭配的方法,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老人爱吃饺子,她就变着花样包各种馅的饺子,芹菜、韭菜、鲅鱼等各种入馅的食材走马灯似的变换个不停。在春季,她还利用节假日提着篮子去山上挖野菜为老人包饺子。亲戚来串门时总是夸赞王超细心地把老人照顾得精神、利落,婆婆的脸上也一直洋溢着幸福。融融的亲情温暖了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王超的脸上始终挂着暖心的微笑。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他们已经将我养大,我必须为他们养老。”王超如是说。
家和万事兴
“姐,这钱你拿回去,我们的还够用。”王超对大姑姐说。
几年来,农村的拆迁改造工程几乎惠及了所有的农村。老家的房子也在拆迁的范围,得到了一笔补偿款。按照公公和婆婆的意愿,大姑姐把王超应分得的钱送来了。面对着这张小小的却又沉甸甸的银行卡,王超犹豫了。
大姑姐下岗多年,再加上还要时常照顾两位老人,一直未能再就业,外甥应征入伍远在外地,家庭生活实在有些困难。王超于是主动和丈夫商量:“姐姐更需要这笔钱,这拆迁款咱不能要!”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
结婚二十年来,王超和丈夫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但无论多么困难,她总是乐观地认为,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她的影响下,孩子懂事得特别早,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总是挤出时间帮助照顾老人。邻居们都夸赞王超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孝顺的孩子,还是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家长,不愧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幸福其实很简单。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钱财,若是不能孝老爱亲,若是不能家庭和睦,生活该有多么不开心哪。”王超说,“我也是为人父母,教育孩子,身教更重于言教,我们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代代传承下去,而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