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的明显转变

2022-08-18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杨正 曲黎悦)8月17日,市新闻办召开“走在前 开新局—看产业发展”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在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有关情况。

今年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胜之年。五年来,我市以“三个坚决”为基本路径,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6.8:45.4:47.8调整为2022年上半年的10.0:38.5:51.5,“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3.1%提高到2022年一季度的34.1%,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7年的41.1%提高到2022年一季度68.8%,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向“五年取得突破”迈进,经济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的明显转变。

特色集群蓄能成势

优势产业串珠成链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于习文介绍,五年来,我市坚定不移突出先进制造业战略地位,成功以全国第44名、全省第5名的位次入选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2021年,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共实现旅游总收入533.52亿元,同比增长35.7%;我市七大产业集群中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821.16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实现产值700亿元,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我市还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位居全省第一位;8个细分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形”集群、3个集群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9家企业成为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我市坚持实施“一条龙”培育计划,全面推行“链长”制,梳理出医药医疗器械、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等10条产业链。建立产业链供应链精准对接常态化机制,成功促成86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探索出“中硼硅剥离+预灌封注射器”“碳纤维+航天装备”等强连延链路径,威高集团等5家企业成为省级产业链“链主”;制定《威海市2022年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精准推动企业培育壮大和优势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精致化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徐发荣介绍,我市不断加大20个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打造集种养生产、品牌打造、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条。目前已培育特色产业“链主”企业28家;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累计培育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43个。

在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市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启玉表示,近年来,我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超前布局、系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不仅有国家级“双跨”平台——蓝海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项目也已达到38个,并建成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84个。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8.7%。

优质企业发展壮大

创新体系加速成型

按照“分级推进、分类施策、动态调整”原则,我市持续开展冲击新目标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两个“双百工程”。启动“百亿企业”培育,支持10家重点企业利用三年时间冲击百亿新目标。同时,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梯次成长培育库,开展创新型企业、“小升规”培育行动。2021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870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76家。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9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418家,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级“独角兽”企业。

围绕创新体系建设,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构建“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格局。目前,创新平台体系已纳入平台25家,延伸设立创新机构147家,会聚院士24人、博士等人才376人,引进孵化企业210家,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头活水”。

作为海洋大市,2021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5.1%。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高涛介绍,近年来,我市共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0处;好当家、寻山集团、圣航水产3家水产种业企业入选“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同时,今年新增栉孔扇贝“蓬莱红3号”、刺参“鲁海2号”、大菱鲆“多宝2号”、长牡蛎“前沿1号”4个水产新品种,史上单批次最多,总数增至13个,实现新的突破。

此外,我市还创建了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4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引进建设了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等一大批研究机构,实现了我市与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的新突破。目前,全市各类技术研发平台达到1136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359家。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第4位,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跻身全国创新城市百强行列。(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