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乳山 大爱乳娘

王占梅给记者回忆当时情景。
一声乳娘,一世不忘
在硝烟弥漫的年代,乳娘和保育员视乳儿为己出,待乳儿如亲生,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她们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鱼水情深的大爱之歌。
乳山市崖子镇姜家村,已经92岁的王葵敏盘腿坐在炕上,看到来访者,伸出双手一把握住,满脸笑意。然而,当提起当年她抚育过的乳儿,声音忽地就哽咽了。
“那个孩子,小名叫政文,我没有一年不想他啊,可再也见不着了。”她叹息着,眼睛里起了一层水雾,那些经过了70年光阴洗涤的画面渐渐清晰。
那一年她22岁。当年6月里,刚出生不久的闺女夭折了,7月里,村长给她抱来了一个出生50来天的奶娃子——政文。孩子的父亲跟着部队南下了,母亲是公社干部,没时间照料。于是,王葵敏成了小政文的乳娘。
刚抱来时,小政文患有“惊风”,头顶还散发着一股臭味,脖子老扭向一边。有人说:“你这是养了个傻子吧。”王葵敏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一边精心哺乳,一边抱着他四处求医,眼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转,一天天白胖起来,她对孩子的疼爱也一天比一天更浓了。
日常做家务时,婆婆搭把手帮忙照看小政文,王葵敏都不放心,怕婆婆年纪大了,照顾不好孩子,飞快地将活干完,亲自照料。
转眼,小政文两岁了,已经“妈妈、妈妈”地咿呀学语,王葵敏却因家庭原因要迁往东北。万分不舍中,将小政文送还给了他的亲生母亲。
小政文的姥姥将他抱走之后,王葵敏的心好像空了一块,关起门来狠狠地哭了一顿。
这次分离,竟成永别。在东北住了不到一年,一方面适应不了那边的环境,一方面对小政文思念心切,王葵敏又回到了姜家村。然而,却再也没能见着她的小政文,据说孩子已经跟着父母南下了。
此后,王葵敏又生育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然而,她哺乳了将近2年的小政文,一直是她的心头肉,日思夜想了近70年。
在那动乱不安、物质贫乏的年代,乳娘们养育乳儿多则几十年,少则几十天。然而不论时间长短,这些革命后代在乳娘身边均得到了比“亲生子女还要娇贵”的厚待,这种超越血缘亲情,甚至生命本能的无私大爱,成为军民一家、鱼水情浓的最生动写照。
田家村村民田瑞荣刚出生不久,母亲矫月志抱养了一个八路军战士的女儿一起喂养。这个比田瑞荣大6个月的女孩,名唤“生儿”,面黄肌瘦、总爱哭闹。每次喂奶,矫月志都先紧着她吃,再给自己的儿子吃,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起色。
矫月志抱着生儿来到村里的胶东育儿所找医生查看。经诊断,生儿患有严重贫血,得马上输血。矫月志二话不说,伸出自己的胳膊,要求医生抽她的血。一天、两天……一直输了20多天,生儿的面色才刚刚泛红。
大夫怕她吃不消,劝她说:“大姐,你先养养吧,等有了血源再说。”矫月志死活不肯:“那得等到啥时候,生儿会没命的。”矫月志又连续给生儿输了20天血。生儿明显好转了,矫月志却好几次昏倒在炕上。
精心照料了八个月后,生儿被送走了。矫月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不久,又抱养了另一个名叫“东明”的乳儿继续喂养。
“俺娘一直惦记着她这两个孩子,直到84岁去世之前,还念叨着没能再见上一面。”田瑞荣说。
今年正月里,90岁高龄的原胶东育儿所保育员王占梅老人捧着一本乳山市档案局和党史办联合编著的《胶东育儿所》一书,指着上面一张张人物照片如数家珍,她带过的许多孩子的名字、性格也一一道来。
六七十年过去了,在育儿所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那9年时光,像镌刻在她脑海中一样,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1947年,18岁的王占梅经同村女伴介绍,来到了胶东育儿所成为一名保育员,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一群五六岁孩子的饮食起居和教育游乐。
她记得,有一天晚上,育儿所的屋顶上刷刷作响,她以为是敌人搞破坏,和其他几个保育员守在孩子们的寝室里,一晚上没合眼。第二天才知道原来是一只“土豹子”(音译,当地一种野生动物)在扒屋顶。
她记得,小朋友吃饭睡觉都有儿歌:“进饭堂,快坐下,静悄悄,不讲话……”
她还记得,六一小朋友们表演节目,李丽惠当小兔子、田军伟当大山羊……
问她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她说:“黑白地想,怎么会忘?”
娘想儿,儿也想娘。近年来,陆续有全国各地的乳儿,回到乳山探访他们的乳娘。
2015年中秋节来临之际,北京的徐永斌、聊城的司晓星、南京的梁恒力、青岛的宋玉芳、蚌埠的段桂芳、烟台的李丽惠等六位当年育儿所的孩子,相约回到魂牵梦萦的乳山,重游故土,并看望了王占梅。
6位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一见到王占梅,齐刷刷地喊了一声:“娘啊!”,大家瞬间泪如雨下,相拥而泣。养育之恩,思念之情,如开闸的洪水倾泻而下。
宴席上,大家一首又一首唱着当时的儿歌。李丽惠感慨地说:“我们出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都是革命的苗子,胶东部队是我们共同的父母,胶东老区人民是我们共同的乳娘,胶东育儿所是我们共同的家。”
第二天,六位“乳儿”来到大乳山脚下,手持铁锨亲自刨坑,正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棵柏树,留下母爱长青、母恩长存的美好祈愿。种完树,他们朝向这片敬母林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乳山这片红色土地上,胶东育儿所从烽火中诞生、发展、壮大,成为红色胶东后方根据地中央政军的重要保障机构之一。
战争年代里,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先后哺育革命后代1223名,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中,孩子们无一伤亡,在那个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4%的年代,堪称奇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