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乳山 大爱乳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聚焦
2019-02-27 08:39:38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乳山,因山而得名。 连绵起伏的青山峻岭,曾经作为天然屏障,孕育了一方红色圣地:这里发生了“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这里留下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这里荡漾着《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的文学芳香……

乳娘后代田瑞荣成了胶东育儿所的讲解员。

   抢救遗失的红色记忆

几经辗转,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彻底完成养育革命后代的使命,整体移交给乳山县人民政府,更名为乳山县育儿所;1955年8月,乳山县育儿所撤销。

质朴的乳娘们始终保守着当年的秘密,对哺育乳儿的事情从未对外炫耀,也从未索取回报。

生死关头舍生取义,一声“乳娘”,一世恩情。历史应当被铭记,红色乳娘的功绩值得歌颂和铭记,乳娘精神更值得传承和弘扬。

2016年,在打造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过程中,胶东育儿所教学点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让“乳娘”精神得以发扬传承,乳山市上下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系统挖掘整理这段苦难中创造的奇迹,重新修缮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旧址,倾力打造红色胶东乳娘品牌。

然而,因为战乱和保密需要,大多数乳娘一生守口如瓶,乳娘事迹湮没乡间、鲜有人知。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乳山地区归属不一,人员也变动频繁,要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乳山乳娘的红色历史,并非易事。

更严重的是,70多年过去,育儿所旧址失修破败,乳娘健在者寥寥无几……

千头万绪,困难重重,抢救红色乳娘历史如何下手?

时间紧迫,早一天开始,就能多打捞一段历史。乳山市党史市志办主任徐华伟说:“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劲头抢救红色乳娘历史,建设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的通知刚下,第二天施工队就进村,着手修缮胶东育儿所旧址。”

双管齐下,在修缮旧址的同时,挖掘史料工作也随之展开。从2016年五一假期开始,工作组便昼夜梳理现存档案,派出6批干部赴国家、省党史、档案馆及周边市县查档。期间,共收集育儿所工作人员和乳儿名单、阶段工作总结、亲历者口述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600多页。

开展“寻访革命老妈妈”活动,发动镇村干部对育儿所周边149个村展开“地毯式”寻访,梳理汇总出150多个乳娘、乳儿、保育员信息,采取电话联络、核实亲属等措施逐一确认。

利用胶东育儿所网站以及微信群,发起“寻找胶东育儿所小伙伴”倡议活动,联系到乳儿47人,收集胶东育儿所工作人员及乳儿提供的笔记本、证件、书籍、寻亲笔记、照片等文物40多件,乳娘家庭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600多件。

派出12个采访组,3个照片拍摄组,查证150多个乳娘事迹,采访6位老将军、老干部和育儿所亲历者,收集文物60多件,最大限度挖掘充实乳娘、保育员、乳儿事迹。

面对辛苦搜集来的宝贵素材,如何取舍、如何抓住重点宣传乳娘精神成为了新问题。专家们又以壮士断腕的气度把准乳娘素材取合,坚持史料研究先行,重点选择挖掘1941年至1945年抗战艰难时期涌现出的乳娘故事。

抚养了4个乳儿,而亲生孩子有4个夭折的姜明真;为保乳儿把女儿撂进灌木丛的肖国英;舍命献血救乳儿的娇月志;深山雪夜用体温保乳儿性命的宫元花;承诺“人在孩子在”的马石山突围乳娘群体……一个个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大爱乳娘,走进了人们的内心。

快马加鞭赶工期,不到一个月,旧址修缮工作基本完成,内部展板陈设已经全部就位,基地以生动讲解、影片烘托、旧址现场体验,把乳娘对乳儿超越血脉亲情的至真大爱、乳儿千里寻亲回报乳娘的感恩故事,讲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修旧如旧”的方式,更让沧桑的老屋变成了故事的主角,让前来学习的学员穿越时空、触摸历史,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如今,投资3500多万元建成的胶东育儿所教学点,成为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的亮点板块,每年来参观的游客群众达10万多人次。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瞄准韩国客群!经区推出“韩式偏好”文旅体验项目
  • 威海写真丨“智造”赋能,塑造发展新优势
  • 威海这些“吃牡蛎壳粉”长大的黑木耳丰收了
  • 2025中国·威海航天太空科普展开幕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