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远是那颗“最闪亮的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聚焦
2019-04-05 09:16:32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瘦高的个子、直挺的鼻梁,脸上总带着微笑,手里总拿本教材……每天清晨,在荣成郭永怀雕像广场,阳光洒在先生的钢铁“化身”上,他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家乡,好像从未离开。

他永远是那颗“最闪亮的星”

——郭永怀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刘兆阳

瘦高的个子、直挺的鼻梁,脸上总带着微笑,手里总拿本教材……每天清晨,在荣成郭永怀雕像广场,阳光洒在先生的钢铁“化身”上,他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家乡,好像从未离开。

时光的年轮,转眼已走过半个多世纪。2019年4月4日,在郭永怀先生的老家荣成,100多位科学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为他举办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人们又读起郭永怀先生当年最爱的诗《深爱》:“心中拥有的那份爱,怎比得上堤岸,它给大海的情怀……”

在郭永怀雕像广场,郭永怀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杨志礼 摄

从大海走来

家乡一直守候着您

4月4日的荣成郭永怀雕像广场,格外肃穆。

半个多世纪前,郭永怀先生为科学事业牺牲自己的一生;半个多世纪后,家乡人专程集结举办纪念活动,缅怀先生的革命事迹,学习先生的崇高精神。

在郭永怀先生雕像前的简介上,一串数字,串起了先生短暂而不凡的一生:1909年,出生在荣成农村;1941年,远渡重洋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留学,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郭永怀夫妇回国报效祖国;1964年、196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爆炸成功;1968年,当郭永怀带着刚刚研究的新成果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9岁。

“您那走路都低头思考的身后,满满地记载着您为国为民的非凡业绩。”当日上午8时,站在郭永怀先生的雕像前,李佩先生的学生、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颜基义,正饱含深情地朗诵着用了几天写成的致敬词。

在致敬词里,颜基义说:“您,从渤海湾走来,不仅沾着大海的气息,更具有堤岸那坚韧的脾气。因为您啊,大海也可以托起。”

在颜基义看来,郭永怀先生那瘦高的身躯,就是一枚了不起的火箭。而这火箭的燃料,正是掺着先生的血和肉。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里,郭永怀是唯一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永怀的侄女郭淑娥难以抑制对叔叔的追思。83岁的她又想起了叔叔郭永怀刚回国那会曾在荣成老家暂住几天的时光。

当得知22岁的郭淑娥成为一名教师后,郭永怀非常高兴,希望她为祖国好好培养下一代,并送给了她一支从美国捎回的派克笔,勉励她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郭永怀先生离开老家荣成后,郭淑娥一直在与他书信来往。1968年,还没收到叔叔的回信,郭淑娥就在报纸上看到了叔叔牺牲的消息,她哭了整整一天,泪水将那些书信全部打湿。

“我的叔叔从小聪明好学,在美国的时候条件很优越,但当听到祖国的召唤,他毅然决然带着全家回来。”郭淑娥回忆起叔叔,依然会潸然泪下,她记忆里的叔叔不仅是一位人民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

即使50多年过去了,郭永怀的名字仍是整个威海人民心底的骄傲。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讲解员孙菁烛表示,将继续讲好红色故事,发扬红色精神,作为红色精神的宣传者,将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不断前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学者深切缅怀郭永怀先生。 记者 杜晓莹 摄

冷与热的结合

永怀精神历久弥新

4月4日,以“永远的怀念”为主题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荣成举办。郭永怀先生生前工作的单位负责人、同事、学生等嘉宾对永怀精神开展了一场动情的讨论。

提起永怀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文瑞感触颇深:“郭永怀经常说自己是铺路的石子,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也能做铺路的石子。”

时间退回到1956年11月,郭永怀与夫人李佩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尖端领域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培养人才就成了郭永怀的头等大事。

“先生回国的12年里,没有一篇署名论文。”胡文瑞说,其实郭永怀先生在回国前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很高的地位,曾发表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但他回国后,就没有发表过一篇署名论文。原因就是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上。

看起来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背后折射出的是郭永怀先生高尚的品德。胡文瑞表示,郭永怀的敬业精神、培养下一代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当时一大批中国学子踩着他的科研脚印,一步步开拓奋进。

郭永怀先生的学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刘敏回忆起,当时我国还没有爆轰学,但郭永怀先生却能把它讲得深入浅出,大家都听得懂。对学生们上交的科研报告,郭永怀先生非常严格,发现有问题就立刻退回去,不讲任何情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白以龙认为,钱学森曾说郭永怀的工作精神是“冷与热的结合”,这种比喻非常到位。回顾郭永怀先生的一生,他不仅拥有非常冷静、严肃的科学态度,更有火一样的献身精神。

“每个周末上午,当我们听到咯噔、咯噔的脚步声,就知道是先生来了,他推门进来,看我们是不是在认真做学问。”白以龙眼里的永怀精神,就是科研工作者们需要的“冷与热的结合”。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不仅有嘉宾们对郭永怀先生的思念与敬仰,更讲出了永怀精神在新时代应大力继承和弘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虽然郭永怀先生已经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只要仰望星空,天上的两颗璀璨的星星——一颗名叫郭永怀、一颗名叫李佩,在天际永相依,他们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宝贵精神,才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打造智慧化应急救援装备制造“母港”
  • 记者蹲点报道·春之声 | 威海网红店主带你解锁更多“新玩法”
  • 鱼露里吃出“创新味道”!浦源食品“定制化”升级发酵生产设备
  • 上新了,威海打卡点丨新威附路新添美食综合体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