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摆渡,撑起海上拥军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威海要闻
2019-08-01 08:51:38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海浪宽宽槎山翠,又是一年院夼村的夏天。 7月5日一大早,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码头上,老船长钱均堂又开始“备货忙”。圆滚滚的大西瓜、绿油油的翠黄瓜、大捆扎的直溜大葱……对了,可别忘了前一天取来的包裹、信件,孩子们最牵肠挂肚的就是它们!

摆渡摆渡,撑起海上拥军路

——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船”航行60年风雨无阻情暖海防

◎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张起帅 刘兆阳 于景潇

海浪宽宽槎山翠,又是一年院夼村的夏天。

7月5日一大早,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码头上,老船长钱均堂又开始“备货忙”。圆滚滚的大西瓜、绿油油的翠黄瓜、大捆扎的直溜大葱……对了,可别忘了前一天取来的包裹、信件,孩子们最牵肠挂肚的就是它们!

“拥军船,起航喽!”钱均堂的渔民号子打破了清晨的寂静,随着马达的发动,船身开始摇晃,船头上写有“拥军船”三个字的金牌子一闪一闪。

摆渡,摆渡,目的地是6.8海里外的苏山岛。今年是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海防十一连驻扎苏山岛的第60年,这条承载着苏山岛驻岛官兵与院夼村百姓深厚情谊的义务拥军船也航行了60个年头。运送给养、接送官兵及军属……用钱均堂的说话:“只要岛上有需要,拥军船随叫随到!”

泰叔(左)和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海防十一连司务长邵向伟亲切交流。 记者 杨正 摄

一条“报恩船”

航程绕赤道5圈

浪不小,船头最高翘起60度高。老船长却悠然:“这算好天了!”

第五代拥军船。记者 杨正 摄

别看已经63岁了,钱均堂却是最年轻的第五任拥军船船长。因为小名叫“福泰”,官兵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泰叔”。

1个小时的行程不仅枯燥,晕船更是经常来“凑热闹”。每每这时,泰叔就会讲起这条拥军船的故事,转移官兵们的注意力。

“这条船,最开始是来报恩的。”泰叔缓缓道来。

那是1960年的3月,老天格外“不赏脸”。恶劣的天气让院夼人十几天不敢出海。眼看一家老小要饿肚子,村民王道伦、王义宽师徒决定出海赌一把。没想到,才刚驶离村子5海里,渔船便在风浪中迷失了方向。没有灯塔和避风港,小船如浮萍般在海上飘摇,王道伦二人开始体力不支,呼救声越来越小……

正当二人处在绝望崩溃的边缘时,远处传来了一阵锣鼓声,而且越敲声越大。王道伦兴奋地朝着王义宽喊:“没错,就是锣鼓!”

循着鼓声,二人拼尽全力摇橹,终于看到了亮着煤油灯的岸边。啊,原来是一群驻守在苏山岛的解放军战士听到了呼救声,想到用这个土法子为他们指引航向。

获救后的王义宽高烧不退,战士们把冻在他脚上的袜子用火煨着换下,并轮换着量体温、喂药、喂饭,王道伦也被安顿在一张温暖的床上。在官兵们的精心照料下,二人身体渐渐康复。渔家汉子不善言辞,却把恩情刻在心上。回到村里,身上披着军装的王义宽、王道伦顾不上回家,首先跑到村委,讲述了遇险获救的经历。

没多久,苏山岛官兵又救起了7名遇险的渔民。院夼村开始口口相传:“苏山岛有咱的解放军恩人!”

当年9月5日,院夼村党支部书记领着父老乡亲上岛感谢,却看见了格外心酸的一幕。在这座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的“四无”小岛上,各种物资补给都由部队从陆地上定期进行运送。一旦赶上海况恶劣,物资就不能及时送到岛上。

“哪能让解放军亲人缺吃少穿,开船这事俺们渔家人最拿手!”回村后,院夼村委从20多条船里选出最好的一条作为拥军船,王道伦、王义宽自告奋勇当起了第一、第二任船长,开启了义务接送官兵和亲属上下岛的拥军行动……一条海图上找不到的“拥军航线”就这样被开辟了。9月5日这天,也成为驻岛官兵和院夼村人共同的“建岛节”。

时光荏苒,船桨划过岁月的水流。从1960年到2019年,从院夼起航的这条拥军船从未抛锚、停航,“舵盘”在11任村“两委”班子、五代船长手中接力,最初的手摇橹也先后换成了角蓬船、小马力机帆船、大马力机帆船。

一个甲子的时间里,拥军船累计迎来送往10余万人次官兵、家属及不计其数的物资给养,航行里程达20多万公里。如果把拥军船的航行轨迹连起来,相当于绕赤道整整5圈。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3个水产品上榜第四批“好品山东”品牌
  • 即将亮相!威海城区这一新地标最新进展来了
  • 威海海鲜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
  • 更具“国际范”!威海入境游持续升温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