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摆渡,撑起海上拥军路

一条“连心船”,鱼水情深60载
草木丰茂的苏山岛,满眼翠绿,小路旁的桃树、无花果树挂满了果子。朝着连部的方向边走边看,曾经的“四无”小岛早已变了模样。
离炊事班不远处,是三间翻新的士官公寓,各类家电一应俱全,供来岛上探亲的家属住宿。而在这之前,苏山岛上的守岛官兵及家属都是免费住在院夼村的“军人之家”里。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院夼从一个贫瘠的小渔村“摇身”变成一个富裕的新渔村,有了集体开办的招待所和医院。
1988年,院夼村投资300万元建立“军人接待站”,明文规定驻岛军人及探亲家属用餐、住宿、通讯、问诊、用车优先并免费。
现在院夼村的资料室里,还留着一叠叠已经泛黄的“苏山岛驻军餐票”“来客住宿批单”等票据。多年来,院夼村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达10万人次,但究竟投入了多少,“这笔账”院夼村没人去算。
“谁不重视拥军,就是院夼的罪人!”原院夼村党支部书记王巍岩说,这句不成文的“铁律”在历任院夼村党支部书记中传承信守。
1998年,院夼西港修建拥军码头;2009年,长50米、宽20米的新拥军码头亮相;2017年,积极对接国家电网等部门,院夼和苏山岛间架起了海底电缆,彻底结束了苏山岛无电无网的历史……
院夼百姓的深情厚爱,让苏山岛不再是一座孤岛,也让守岛人有了强大的后盾。
1990年6月,时任连队指导员任振岭7个月大的孩子因患肺炎在院夼职工医院医治。那段时间,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夫妻接到家中照料,直到半个月后孩子恢复健康。返岛前,任振岭家属拿出钱执意要答谢王进考夫妇,但他们分文不收,王进考的妻子动情地说:“弟妹,你这么做就太伤我们的心了!”
从此,两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逢外出或探亲回来,任振岭的妻子就带着孩子看望王进考夫妇并住上几日。有一次,母子俩竟不知不觉一住就是70多天。若是王进考夫妻不在家,任振玲的妻子就能看到门上有个小字条,写着“钥匙在老地方”。退役后的任振岭把家安在了威海,两家的来往不曾间断。就在前段时间,任振玲一家还来参加了王进考孩子的婚礼。
每逢过节,村民绝不让在村待船的战士一个人过。皮薄馅大的鲅鱼饺子,热腾腾的玉米粑粑,一盘盘鲜美可口的胶东菜……看着官兵们吃得起劲,院夼村民甜在心头。
一代一代驻岛官兵将院夼人民的深情厚义记在心中,他们曾下岛参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曾和村民合力扑灭槎山大火,赶上村民们有喜事,官兵们也打电话、发短信道贺。
官兵们更加知道,唯有守岛卫国、不辱使命,才是对院夼村民最大的感谢。历任驻岛官兵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被评为“全国边海防建设先进集体”,多次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官兵个人立功受奖更是不计其数。
院夼村也成了历任驻岛官兵们心中最深的牵挂,一批批离开了苏山岛的守岛人又回到荣成,坐上拥军船“回家看看”。
7月6日上午,退伍军人刘洪乾带着妻子孩子乘着泰叔的拥军船来到老连队。回想守岛这十年,刘洪乾说:“院夼村民对苏山岛官兵的感情,犹如父母对子女一般,看似淡如水,实则深似海。”
60年风雨兼程,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船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拥军船从未“抛锚停航”。这份真挚醇厚的感情,一直在院夼村和苏山岛之间薪火相传。20多万公里的航程是拥军船坚守初心的注解,蓝天碧海是院夼人深情厚谊的见证。
这几天,好消息又传到了苏山岛——7月22日这天,院夼村投资140多万元新建的GPS和北斗系统双导航第五代现代化拥军船已完成试水,即将接过拥军航线的“接力棒”。运输能力由上一代的8吨提高到现在的55吨,抗风能力由上一代的6级提高到现在的8级,基本可以实现全天候航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