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项目签约,3个科研平台启用,临港区新材料产业“朋友圈”再扩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临港区
2019-08-29 23:16:01    来源: Hi威海客户端
8月29日,“中国·威海”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创新合作大会成功召开。
  8月29日,“中国·威海”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创新合作大会成功召开。
  85位院士、专家现场“把脉”;12个新项目落地、3个科研平台启用;搜集218项科技成果,5个高校50余项科技成果集中发布;10余个企业与科技人才面对面共商合作……一幅产学研“美美与共、合作共赢”的广阔蓝图呈现。
  这场大会,不仅是临港区新材料产业双招双引成效的一次集中“汇演”,更是强合作、谋未来的桥梁纽带。带着最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来了,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也来了……借此机会,自信的临港区向广大客商和科研院所发出诚挚邀约:欢迎到威海来,在新材料的集群舞台上实现产业梦想。
  投资兴业,聚力发展,临港区始终都是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的热土。经过多年培育,临港区新材料产业产品门类丰富、龙头企业突出、创新后劲倍足,为全市突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力量。
  新材料产业,临港区一步步走出了“集群范儿”。
  产业集中度高:主峰高耸 群峰竞秀
  主峰高耸,群峰竞秀,是临港区新材料产业的集群特色,也是发展优势。
  此次大会上,拓展纤维与复旦大学专用材料与装备技术研究院签署了“新型高端上浆剂合作开发”项目。“这对我们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向冲击新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拓展纤维工作人员薛德帅说。
  拓展纤维是中国碳纤维行业制造业单项冠军,高端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正是因为有“龙头”领路,与之同一产业链上的株丕特巴赫复合材料、华展装备、力载复合材料等一系列下游项目逐“碳”而来,让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大盘上“繁星闪烁”。
  目前,临港区培育了56家新材料企业,其中行业领军企业有30多家,他们依靠鲜明的特色占领细分产业尖端市场。
  金泓集团控股公司山东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浩然特塑的主打产品叫聚砜系列树脂,而在四年前这一市场完全由美国苏威主导。浩然特塑不服气,经过无数次实验改造,最终建成国内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砜系列树脂生产线,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世界上第三家实现聚苯砜树脂千吨级生产的公司。
  这次大会上,浩然特塑又拿下了新的“重头项目”,让企业再次站上了尖端产业领域,重新出发。“我们无论技术水平还是产能规模,都属国内领先,完全可以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里博一把!”总经理李凤文对企业充满自信。
  碳纤维、高性能工程塑料,都是新材料四大优势板块上的“明星”。紧盯新材料产业科技前沿,临港区着力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四大优势板块,形成了上千个新材料制品品种。
  在四大优势板块上,还有一批“储备龙头”企业,他们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市场先机,正等待时机,触发集聚效应。
  晨源分子是亚洲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实现树枝状聚合物材料产业化的企业,2017年承办了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树枝状大分子峰会;
  金威化学自主研发的紫外线吸收剂和阻燃剂,均属世界首创,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
  “龙头”带节奏,“头雁”领航行,产业链条蓄势待发,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园区集聚效应强:筑好金巢 引“凤”入园
  今年,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项目招引成果丰硕。半年时间,引来5个新项目,园内11个孵化项目基本全部投入试生产,株丕特巴赫复合材料项目、高导热氮化硅陶瓷基板产业化项目等产业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创新平台发力,科技成果纷纷涌现……
  在碳纤维产业园金贝壳碳纤维工业刮刀项目现场,伴随着不停歇的摩擦声,机器正在轰隆不停地运转,金贝壳碳纤维工业刮刀项目在半年时间内已与51家企业展开合作,现在正在快马加鞭地赶进度。
  企业能展翅高飞的秘诀则是因为背靠大树。“园区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厂房,再加上拓展纤维和科研平台的技术支持,我们的产能一再扩大,订单越来越多了。”总经理申富贵说。
  以拓展纤维为龙头,临港区全力打造碳纤维产业园,快节奏建设、高标准招引,龙头最强、平台最高、链条最全的碳纤维产业发展集群日渐清晰。
  建厂房、育平台,量身打造配套服务,不仅企业可以“拎包入住”,园区里的工作人员都能找到归属,交通不便就通公交,居无定所就建设公寓,产业园将每一个服务细节做到极致,引得相关项目纷纷扎根。
  碳纤维产业园趟出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好路子,沿着足迹,临港区将围绕浩然特塑,高标准打造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园。整合全国六大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原料生产及应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专注下游应用开发,推动我国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更好发展。
  未来3—5年,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园计划引进10个以上高端专家团队,孵化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达产后形成百亿元以上的产值。
  创新要素活力足:科研机构联动 企业发展后劲足
  棋局已然摆好,落子还要靠创新。
  围绕“打基础、抓骨干、促提升、搞突破”四个环节,临港区不断加大研发平台培育、产学研合作、政策配套力度,为科研机构集中、产学研联动、创新要素聚集、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备足了后劲。
  “7月25日‘北理工1号’卫星成功发射,我们生产的柔性电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实这个产品早在2015年就研发成功,但直到来到临港区才实现了产业化,这多亏了临港区聚集各要素帮助我们发展。”碳垣新材料总经理王卫兵说,在落户临港前,项目很慎重地考察了产业在临港的发展前景,了解到这里有很多科研平台后,才放心把项目落到这里。
  看中临港区创新环境的不止这一家。“我们晨源高分子在临港区发展得很好,第二个子公司飞牛高分子也落地了,这里创业激情高,营商环境也是首屈一指,最关键是有专业运作的政府部门和大量的研发机构,对于研发型企业来说,这里是项目落地的最佳选择。”飞牛高分子总经理李武松说。
  目前,全区共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省级67家;拥有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60多人;先后与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总体上形成了以科技型企业为基础、市级平台为骨干、省级以上平台为龙头的梯次发展格局。
  拥有29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临港区像一片沃土,一直用优惠政策、科研平台、高端人才浇灌着新材料产业茁壮成长。(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世超 孙艺嘉 通讯员 李秀艳/文 王彦博/图 部分照片为资料图)
来源: Hi威海客户端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打造智慧化应急救援装备制造“母港”
  • 记者蹲点报道·春之声 | 威海网红店主带你解锁更多“新玩法”
  • 鱼露里吃出“创新味道”!浦源食品“定制化”升级发酵生产设备
  • 上新了,威海打卡点丨新威附路新添美食综合体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