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家门口看病不犯愁 临港区精致医疗到基层

2019-10-18 编辑: 宋倩

“有肺炎的老毛病,一直都在这里调理,现在病情有了明显好转。”10月15日,感觉到喘气有点不畅快,85岁的草庙子镇嘉和花园小区陈树芳老人来到镇卫生院办了住院手续。说到在“家门口”看病的原因,老人心里有一本账:“现在这里环境、条件大变样,和市里的大医院比一点不差!”

翻开临港基层医疗服务的“成绩表”,也就理解了陈树芳的就医选择:从最初的诊疗设备“老三样”,到现在的一体化智能新设备;从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经过专业培训的全科医生;从辗转到大医院排队看病,到“小病不出村”……临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贴近民心、顺应民意的变革,让百姓就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优布局

织牢基层医疗服务网

10月15日上午九点,草庙子镇卫生院国医堂内,阵阵艾香沁人心脾,几位老人正在接受艾灸治疗。看护病房里,护士丁宏运正在为一位急性肺炎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在医生的电脑上,记者看到,这是当天第65位病人,之后待诊的还有30多人。

“现在每天的接诊人数在150人左右。”草庙子镇卫生院院长黄磊说,2005年医院组建的时候,每天的门诊量最多才40人。那时候,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设备简陋,X光机、黑白B超机都算是高端配置,还都是市里的大医院用了多年淘汰下来的。群众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来乡镇医院。

当年,基层医疗机构缺的又岂止是设备,黄磊依然记得过去的窘境:一次半夜,一位急性阑尾炎患者被送来镇卫生院,但因为诊断能力不足,技术也不成熟,院里主治医生不得不深夜到威海卫人民医院请来专家。

在黄磊的记忆里,直到10年前,基层医疗一直都是临港医疗服务的短板。

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后,大的变化自此产生,临港区加大了投入力度,新建了草庙子卫生院、黄岚卫生院,修缮了汪疃卫生院,今年又新建蔄山卫生院病房楼,就医环境、诊疗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3月份,临港区确定了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又拿出700余万元用于更新各卫生院重要设施设备,新购置了全新一代的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重要医疗设备40余套。

强基层

村卫生室就在家门口

临港区草庙子镇大东疃村村民江兆英从北台赶完早集回来,就直奔村里新建的卫生室。“昨儿电话里都说了病情,就是胸有点闷,艳艳给我开一盒地奥心血康胶囊先吃着,12块钱,不贵。”

江兆英嘴里的“艳艳”,是草庙子镇卫生院派驻大东疃村卫生室护士朱艳艳,别看这卫生室才“开张”一个多月,她已经成了大东疃村民的“自家闺女”,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背疼的,找艳艳就对了。

“以前村里没有卫生室,大伙可遭罪了。”家住在村东头的江连模前一天晌午扭到了腿,也过来瞧病,接过话头说,“以前村里看病都去‘赤脚医生’张洪金家里,瞧病就靠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三大件’,但老村医2015年去世以后,村民哪怕拿点感冒药,都得坐30分钟公交去镇上买。”

而如今走进大东疃村卫生室,120多平方米卫生室宽敞明亮,两张留观床,配有中频电疗仪、智能红光温蒸仪、组合式诊断一体机等设备,村民不仅可以免费量体温、血压、血糖,还可以进行一些“劳损病”的疗愈。

卫生室正中的白墙上,挂着卫生服务情况动态一览表,65岁以上的老人有88位,高血压41人,糖尿病11人,冠心病7人,脑卒中5人,低保户……一项一项记录得清清楚楚。

今年,按照服务半径2.5公里或服务人口2000至4000人的设置标准, 临港区管委和各镇办投资400多万,对全区村卫生室重新优化布局,改造提升原有37个、新建3个卫生室,其余全部设置了卫生服务站。目前,所有村卫生室已全部按照标准化建设完成。

“从5月到9月,我们跑遍了区里的村子,只做一件事,就是记下群众的需求,有老人反映原来卫生室里冷,我们给所有卫生室全部配备空调;有的群众常年下地有劳损病,我们就配置实用的中医理疗设备。”临港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邱华国说道。

补短板

培育健康“守门人”

黄岚办事处西床村卫生室每天从早上七点半开始接诊,此时外边往往已经有好几位村民在等待了。“车医师,我妈的老毛病又犯了,只有你看得好。”“车医师,上次您给我施过针灸后,这肩膀好多了”……西床村的村民说,大伙都是冲着车崇会来的,这位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在蔄山镇远近闻名。

“为了请到车老师,我们可以说是三顾茅庐,才从文登一所大医院把她‘挖’了过来,直到最后把车老师的中药柜搬过来,这心才稳当了!”邱华国说,一年来,最难的工作要数对每一位“村医”的筛选。

“近两年医院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多名二级医院的临床大夫来到我院。医院还与威海市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协议,来就诊的患者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享受到三级医院服务。”在黄岚卫生院,副院长苗延芬细说卫生院的可喜变化。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若想在短期内获得质的提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引进人才。可以说,优质医疗人才是促进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核心力量。

临港基层医疗条件改善,升级的不只是场地和医疗设备,人才资源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中。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留在基层,为百姓撑起健康保护伞。

为了解决村医短缺短板,采取“区招、镇管、村用”的模式,今年公开招聘村医12名,之后每年招聘3名,直至村医满额。以3所市级三甲医院对临港区各卫生院实施的为期3年的对口技术支援为契机,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选派镇卫生院医务骨干参加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并邀请市级专家来基层指导、授课、义诊。

目前,市妇幼保健院分别与蔄山镇卫生院、汪曈镇中心卫生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威海市中心医院与黄岚卫生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威海市中医院分别与辖区4所卫生院签订了威海市中医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这些合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诊疗,为急危病人畅通了绿色通道,切实为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威海日报记者 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