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瀚雅文化艺术中心“菁益坊”陶瓷艺术工作室,迎面扑来一股浓浓的艺术氛围,左边靠墙是一排高大的陈列柜,摆放着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各种陶瓷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尤其是一种用特殊工艺创新制作的“威海红陶”制品,以其古朴端庄的造型、温润典雅的色泽、细腻光滑的质地,格外引人注目。高处墙上张贴着威海本地风景写生画,让美丽的威海风光尽收眼底。右边地上摆放着一个简单的工作台,墙上悬挂着来这里参观学习的“艺术家”们留下的不同风格的画作,与对面的陶瓷艺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身处这样的艺术空间,能让人浮躁的心情重新归于平静祥和。
工作室的主人是现已退休在家的威海市公安局临港分局原局长徐安明。说起创办这个陶瓷艺术工作室的初衷,还要从威海的一门古老的手艺——“乌货”制烧说起。
乌货的古老传说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办事处凤林村自古以来就有烧窑的历史。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凤林村的一个老奶奶清晨起床后,在自家院墙外发现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奄奄一息的乞丐。好心的老奶奶赶紧叫来家人,把乞丐抬进屋里炕上取暖,先给他灌下一碗热水,再给他喂下一点稀饭,乞丐终于慢慢醒了过来。乞丐说,他的老家在遥远的南方,因为老家发大水,冲毁了农田和房屋,他们一家只能出来逃难。逃难路上,父母和妻儿先后冻饿而死,只剩他一个人,沿着古道一路逃难至此,又冷又饿、贫病交加昏倒在这里。老奶奶赶紧让儿子去请来村里的郎中给乞丐看病,抓来草药熬成汤让乞丐服下。
天渐渐暖起来了,在老奶奶一家人端汤喂药地精心照顾下,乞丐的病慢慢好起来了,洗得清清爽爽换上干净衣服的乞丐变成了一个精壮的后生。后生非常感谢老奶奶一家人的救命之恩,他无以回报,决定留下把自家祖传的传男不传女的烧窑手艺传给老奶奶一家和村里的百姓,从此,烧窑技艺就在凤林村一代代流传下来了。从威海出土的文物推测,威海的烧窑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砖和乌货。
最原始的的烧窑,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以石头砌成,在里面焙烧一些“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的由来。烧窑是一件苦差事,直到解放前,烧窑的一切工序,基本上全靠人力来完成。
据《威海经区民间文化志·传说记忆》记载:“凤林村的私营土窑在解放前有五到六家,其中包括王风帝这几家的土窑。这些土窑建在村头的一处黄泥岗上,土窑旁边是用树木搭成的架子,木架子上面用麦草和茅草铺在上面做成一个屋子,也叫“茅草棚”。屋子四周开着很多个门,每个门旁架设着制作盆罐的器具,供制瓦工制作使用。在简易的草棚内,无任何制砖瓦的机械设备,主要靠镢头打泥、脚踩拌泥、手工制坯、土法烧窑等笨拙的方法进行,有的作坊制瓦、制砖,有的制盆罐之类的日用品。”
这样的烧窑方法在解放后的好多年里还一直被沿用着。
现年62岁的徐安明,老家就是原威海市凤林公社凤林村,小时候,他的叔叔就是在窑厂里讨生活,叔叔是个老“窑把头”,也是1979年凤林村在原有六家小土窑基础上成立新窑厂后的第一任窑厂厂长。他的哥哥徐安国自幼就在村子里烧窑制陶,也是个老“窑把头”;王风帝是凤林村著名的制陶艺人。在徐安明的记忆里,每年开春的时候,叔叔和哥哥就和工人们进厂,修理场地、备柴集土、维修窑室,为正式制烧做好准备,开始一年的“乌货”生产。
听哥哥徐安国说:“那时烧窑,用的都是本地山上砍下来的松柴、柞柴等做燃料,也没有统一的质量要求,一切就凭‘窑把头’的经验。一年四季,烧同样温度的窑,火光颜色是不一样的,温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把握不好,温度高了,窑就塌了,一窑的乌货就报废了;温度低了,乌货不熟也是废品。‘窑把头’凭自己多年的经验掌握火候,责任重大。一旦掌握不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据九十三岁高龄的王风帝老人回忆,说当年凤林村烧制的乌货种类很多,除砖瓦和日用品之外,还烧制各种动物雕塑,这些动物雕塑多用于庙宇之类的建造之用,现威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丁公府那些老房子的砖瓦和动物雕塑,都是在解放前由凤林村的制陶人烧制安装的,解放后还去维修过几次呢。
除了凤林村的“乌货”之外,威海境内比较出名的还有草庙子的“豆格豆”品牌的“乌货”。窑厂也有好几家,像市区孙家疃的“里窑”和“外窑”,现在是村名,实际上是因为明朝朝廷在威海设置“威海卫”后,于永乐年间派佥史苗玉来威海建窑,才取名“内窑”和“外窑”的,民国后才将“内窑”更名为“里窑”。据威海博物馆于2002年在温泉河西村一古墓中出土的陶罐鉴定,属于汉代陶器。但从古至今,威海的 “乌货”都是就地取材、手工制作、土窑低温烧成,属低温粗陶。通过考证得出,当年以凤林为轴心,周围窑业星罗棋布,以烧窑为主的产业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改革开放之后,为满足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凤林村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砖瓦厂,从燃料、材料、制作工艺、制作设备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煤炭代替了松柴、柞柴;轮窑取代了原来的土窑、柴窑;在砖坯里掺入粉碎的炉灰渣,或者在砖坯里加入煤炭等创新工艺,既节省了原材料,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尤其是柴油机、电动机等机械设备的进入,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产量也大幅度提高。
《威海经区民间文化志·传说记忆》一书里是这样描述的:“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砖瓦的质量和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此外,砖瓦窑制造业除生产砖瓦、烟囱等建筑产品外,还捎带生产一些民用器皿等副产品,如饭钵、酒壶和筷子笼等。同时,也烧制一些陶制的纺线轮、口哨等小杂件,这些器具虽不挂釉绘彩,图案简单并略显粗笨,但都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品,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因此广受家庭主妇的喜爱。该厂1993年创产值400多万元,利润150多万元,成为威海市响当当的砖瓦厂,为威海的建设和方便群众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凤林村为响应国家保护耕地的号召,关闭了曾经红火一时的砖瓦厂,古老的烧陶艺术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走进陶艺世界

徐安明自幼就喜欢在窑场玩耍,亲眼见识过当年父兄们如何烧制砖瓦的场景,对窑厂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长大后成了一名警察,却不能阻止他对陶器、瓷器的喜爱,在家里特意拿出一间房,摆放着他多年来收集到的自己喜爱的各种陶瓷器皿。
七年前,退居二线的徐安明在同样喜爱陶瓷艺术的女婿的建议下,成立了威海市环翠区瀚雅文化艺术中心“菁益坊”陶瓷艺术工作室,开始研究已快失传的威海“乌货”制烧技艺。
徐安明的女婿丛蓬勃出于业余爱好,于2005年来到江西景德镇拜师学艺,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基本掌握了陶瓷的制烧技艺,这期间先后购置了制作陶瓷的各种设备和原材料。回来后,靠着学来的的陶器制烧技艺,在威海的土地上,试烧出了第一窑陶瓷制品。相对于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术来说,威海“乌货”的烧制技术还是比较简单,烧制出来的器皿带着原始的粗犷和淳朴,与景德镇瓷器的细腻、圆润、精致有着天壤之别。
“要是能把景德镇陶瓷制作技术运用到威海‘乌货’的烧制过程中,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奇异变化呢?”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徐安明有些兴奋,他决定跟女婿学习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
老丈人跟女婿学艺,翁婿二人一个不耻下问,一个耐心教学有问必答。取土、练泥、渡匣、修模、洗料、做坯、印坯、旋坯、画坯、荡釉、烧窑、开窑、上色、固色14道大工序,上百道小工序,翁婿二人逐道学习研究,一次又一次烧炉实验,制烧出来的陶瓷越来越精致漂亮,连景德镇的制瓷专家都称赞他们的手艺。在此期间,徐安明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陶瓷艺术品参加了国内举办的一些展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3年,他如愿加入山东省陶瓷协会并担任艺委会委员,在与同行切磋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学习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技能。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送给徐安明一套《威海经区民间文化志》,在看到书中有关凤林烧窑的记载时,一下子勾起了他对凤林烧窑的所有记忆。是啊,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艺确实高超,但,人家的就是人家的,你仿得再好、制作再精良也无法超过“瓷都”的水平。“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挖掘和传承我们威海“乌货”的传统烧制技术的同时,与当代陶瓷制作工艺相结合,实现传统“乌货”到当代陶瓷艺术的物理转变,让这一古老的本土“乌货”得以重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把烧窑这一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这才是作为威海制陶人的责任与担当!
传统的威海“乌货”,主要产品有三大类:一是建筑材料类,如:砖、瓦等;二是日用品类,如:盆、钵、罐等;三是雕塑类,如:动物、瓦当等。传统威海“乌货”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采用还原烧制技术的的颜色发黑的乌货;一种是采用氧化技术烧制的颜色鲜艳的红色物品。这些老“乌货”有着共同的特点是:采用本土材料,通过土和水的有机结合,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制作成各种形状不一的器物,用土窑烧制而成。传统“乌货”低温烧制,成品强度低,生产效率低,产品花色单一。这种低温粗陶的优点是:外观粗犷豪放,视觉冲击力强;就地取材,原汁原味,不上任何釉彩。这样健康、环保、无污染的产品,非常符合当代人的生活理念。
烧制普通的“乌货”容易,但要烧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兼具美观时尚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高端“乌货”,却并非易事。但,既然要做,就要迎难而上!
由乌到红的突破

烧制陶瓷,材料是最关键的一环。徐安明深知这一点,决定先从取土下手,从调查走访开始。他先是到了凤林村,从村里的老人口中了解本村原来陶土矿的位置,从旧址上采集样土带回。又用同样的方法到草庙子、孙家疃等旧窑的采矿遗址,采集样土带回。在采集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的那些陶土矿大多已经枯竭废弃了,还有一些已经变成了良田,不能取土了。要采到好的适合的陶土,就要寻找新的出路。他来到威海国土资源局,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开着吉普车,带上铁锨、镢头、编织袋等工具,再带上矿泉水和干粮,开始了寻土的历程。
矿土多隐藏在比较偏僻的山沟、河套,所到之处,都是吉普车无法到达的地方。每到一处,徐安明只能先把吉普车停放在车子能到达的地方,然后下车带上工具,徒步爬山越岭边走边寻,凭借自己多年来对陶土的研究,察看泥土的色泽,用手指感知泥土的细腻感和粘结度,如果感觉到这里的泥土可能适合烧陶,就用方便袋装上一袋,做好标签记录下采泥地点和自己的初步判断。这样走走停停,往往一天也走不了几个地方,常常要忙到傍晚,他才带着收获的泥土样品和工具下山,而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在田地里忙碌了一天、浑身沾满泥土的老农了。
得益于多年警察工作锻炼出来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年近六十的他不顾严寒酷暑,历时一年,终于走遍了威海的三市一区,采集到了几十种陶土标本。期间走了多少路,流下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但为了创新发展威海“乌货”这门古老的技艺,付出再多,他也心甘情愿。
采集回来的这几十种陶土标本,徐安明逐一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检测每种矿土的成分含量,然后再进行对比试验,优胜劣汰,遴选出几种,再次反复实验,把最适合制陶的泥土最终确定下来。
为了确保陶土质量,他找来了挖掘机,挖掉地表土,仅取地表下的原生土。据资料记载为亿万年以前形成的原生淤积土,也称得上是老古董了。2017年7月8日,徐安明把他采集到的这种原生态的淤积土,送到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进行检测化验,监测结果显示,这种二氧化硅含量适中,各种矿物质含量丰富,无任何污染的原生淤积土,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指标,是制烧陶瓷的上等原材料!
材料问题解决了,接着就是一系列的制作流程:晾晒、浸泡、搅拌、过筛,天天都是一身泥水、满面尘土;五到十遍的练泥过程,是对人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长时间的沉腐提炼,需要的是耐心和等待……几番操作下来,才能得到相对理想的制作材料。
采用原有设备,完全使用本地材料、用四种不同配方的陶泥制作的四件陶器终于制烧完成了,在打开烧炉看到自己亲手制烧的陶器出炉的那一刻,徐安明那激动的心情真的是无以言表。准确地说,第一炉的烧制是一面镜子,四件陶器,一件被彻底烧成碳灰了,说明这种配置方法制造的矿土不耐高温,适合烧制传统的低温软陶;两件烧裂了,烧裂的两件,一件只是瓶身隐隐裂开了一条缝,一件却是开裂得很严重,可以用四分五裂来形容了,说明这两种矿土是不适合制陶的;唯一幸存的小陶杯,颜色于乌黑之中似乎透着一种古朴的紫红色,质地也比传统的“乌货”光滑细腻,是在以前低温烧制时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引起了徐安明的极大兴趣。当天晚上,徐安明和女婿二人一边吃着饭,一边研究着四件陶器,仔细回想着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记录下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下一步的方案,为成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陶瓷的制作,简单地来说就是土与水的结合,通过火来烧成。可真正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看起来似乎是个粗活、苦力活,实际上却是一个工序繁琐、严谨细致、非常考验耐心的细活,七十二道工序,哪一道出了差错都将前功尽弃。为了提高自己的制烧技术,徐安明多次到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学习,先后两次参加山东省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研班培训学习,虚心向国内外专家教授请教学习,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威海本土“乌货”的烧制技术,从材料的调配,到每一道制作工艺的严格把控,加上烧制温度、湿度的调节等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丝毫不敢马虎。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实验、改良后,终于烧制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徐安明为这种创新作品取名为“威海红陶”。“威海红陶”在保留原有“乌货”的优点外,所烧制的产品强度高、花色品种多、实用性强、地域特点突出、艺术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古树绽放新蕊
2017年9月,在山东省潍坊市要举办“中国·山东省第四十三届陶瓷艺术(创新大赛)展览”,得知这一消息的徐安明萌生了参赛的想法。参加这样的顶尖赛事,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如果能让威海“乌货”作品得到权威人士和同行们的认可,将会对宣传威海,传承威海古老的“乌货”制烧技术起到良好的作用,也是作为一个威海制陶人的自豪和骄傲。
但制烧一个什么样的作品,既能展现出威海“乌货”的特色,又能瞬间吸引住大家的目光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徐安明好长一段时间。一天,徐安明正在欣赏自己多年来收藏和烧制的各种陶瓷作品,突然灵光一动,头脑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可以把景德镇的陶瓷制烧技艺运用到威海“乌货”的制作过程中,那可不可以利用陶土与瓷土烧制时所产生的不同的窑变效果,并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一种创新的工艺品呢?
反复思考掂量后,徐安明决定制作一个陶、瓷一体的工艺品大盘。但他清楚地知道,烧陶和制瓷在材料的运用、烧制的温度、制作工序各方面都是有着不同要求的,把两种材料的不同状态体现在同一件作品上,这是难度非常高的一种制烧工艺。
果然,试制的过程中状况不断:陶土和瓷土的酸碱度、粘结度不同,很难结合在一起;用特殊的泼墨技法绘制的图案、画面不够美观;陶土制作的釉料颜色不够鲜艳……任何一道小的工序出现差错,这件作品就淘汰作废。一连几个月、无数次的反复尝试,却始终无法得到徐安明理想中满意的作品。眼看离比赛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徐安明看着自己再次制作的高岭土坯盘,迟迟不敢动手创作。
夜深了,一向很少喝酒的徐安明还在低头喝着闷酒。突然,他放下酒杯站起身,拿起材料就信手创作了起来,泼墨、绘制、上釉,上炉烧制……本来制烧陶瓷时是不能喝酒的,没想到“酒高人胆大”,喝了一点儿酒的徐安明反而被酒精激发出了创作灵感,一气呵成完成了创作。
十几个小时的烧制,是忐忑不安的等待。
第三天,开炉验收。打开烧炉,取出作品的那一刻,徐安明自己都惊呆了:直径54公分细腻光滑、温润如玉的灰白色陶瓷底盘上,是一个由立体的人物山水写意画面构成的、“威海红陶”材质的大篆“福”字,“福”字周边用彩色花纹点缀。字体笔画从中间向四周飞射的裂变纹路,给人光芒四射的视觉冲击。整件作品所呈现出的效果,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兴奋的徐安明趁热打铁,采用同样的手法和技巧,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
2017年9月,中国·山东省第四十三届陶瓷艺术(创新大赛)展览,在山东省潍坊市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生产厂家和几百名陶瓷制作艺人,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2000多件作品,汇聚一堂,交流学习。徐安明也带着他创作的威海“乌货”来到了比赛现场,如他所愿,他以威海本地陶土与高岭土相结合,以特殊技法创作的直径54公分大盘《福》,经1350度的高温烧成,形成了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窑变釉效果,展现出了陶、瓷一体,书、画同源的创新作品,一经展出就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受到了评委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获得银奖;《梦·境》获得铜奖。
这次参赛的成功,坚定了徐安明传承和研制威海“乌货”的决心,在不断的探索中,他又研制出了色泽温润典雅、质地细腻光滑、造型古朴端庄的“威海红陶”制品,让传统的威海“乌货”产生了质的飞跃;采用“过火”烧制技术,让陶器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金属质感,在增加陶器美感的同时也增强了陶器的硬度;在陶土里添加原生态的本地材料,利用不同物质的耐温属性产生的变化,制造出感观新颖生动的陶器;调节制坯湿度,让陶器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天然裂变……每一次的创新与探索都让他感受到威海“乌货”制烧技艺的高深与奥妙。
这些年,徐安明带着他制作的环保健康的“乌货”硬陶实用品,创新的陶、瓷结合的高密度艺术品,改良后的“乌货”新品--“威海红陶”制品,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区的陶瓷艺术展,让更多人知道了威海“乌货”这一本土古老的制烧技术。
为了宣传和传承威海“乌货”烧制技艺,徐安明把他在研究制作威海“乌货”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配比、制作工艺、烧制温度等,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记录在案,准备整理完善以备流传。在他的瀚雅文化艺术中心“菁益坊”陶瓷艺术工作室里,陈列摆放着他精心制作的各种陶瓷作品,供人们参观欣赏;如有兴趣,还可以亲自动手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陶瓷作品。今年,威海老“乌货”——威海红陶将进入市场,可以让更多的人见识到威海“乌货”的崭新容颜,领略到威海“乌货”的独有魅力;同时,今年,他也准备把威海“乌货”制烧技艺申报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这门古老的威海手艺发扬光大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通讯员 荣海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