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翠区

这里的志愿服务忙不停

2021-04-02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3月,生机勃勃的时节。漫步环翠,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有人手臂上戴着红袖标或在十字路口帮助交警疏导交通、或在各处帮助有需求的群众;有人则身穿“马甲”或在社区扶老助残、或在学校走访助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环翠区志愿者。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围绕服务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首善之区建设,环翠区坚持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化、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的“五化”建设,持续擦亮“厚德环翠·志愿同行”品牌,不仅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更让志愿服务精神在环翠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项目化、专业化 志愿服务活动遍地开花
  志愿服务大篷车活动中,志愿者们为居民开展义诊、理发、抵制非法集资宣传等志愿服务;“有爱早市”活动里,志愿者们则为居民免费量血压、测血糖,还有民警向居民讲解文明养犬注意事项;“金晖助老”活动中,志愿者们就像是回家的儿女,不仅提着大包小包,还和老人们拉起了家常。
  一个又一个“项目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是环翠区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为志愿者提供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选择的真实写照。以“厚德环翠·志愿同行”为品牌,环翠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共征集区级项目194个,镇(街道)村(社区)级项目182个,建立起全区志愿服务项目库。其中,既有“金晖助老”“百姓故事会”等深受群众欢迎的老品牌项目,也有“‘双自’之门8+1”“有爱早市”“蒲公英大篷车”等新项目,整体呈现出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不仅如此,每年年底,环翠区还会开展区、镇街、村居三级文明实践项目评选活动,对被评为优秀的项目进行表彰奖励,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将优秀项目汇编成册,作为精品案例在全区范围内宣传推广,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
  如果说项目化是环翠区志愿服务的一大特点,那专业化则是环翠区志愿服务的另一明显标志。
  2020年,环翠区充分发挥高校师资、科研等多方优势资源,不仅与山东大学(威海)、威海职业学院联合打造了环翠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成立了环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暨环翠区志愿服务培训学院,同时还建起了环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金融实践基地,成功为全区志愿服务活动打上专业化“标签”。
  仅以环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暨环翠区志愿服务培训学院为例,该学院不仅集聚了一批文明实践优质教育培训资源,还可开展业务培训、教材开发等工作,能为环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管理运行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极具专业水准。
  据统计,近一年来,环翠区共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培训220余场,参与培训的志愿者达5500余人。同时,鼓励各类专业化公益组织带动爱心企业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互动服务、队伍壮大的良性循环,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区级层面先后组织70家公益组织实施了238个公益项目,开展6256次公益服务活动,服务各类群体191845人次。
  搭平台、建驿站 志愿服务“有目标”
  “这里还能剪头发吗?”前几天,想理发的居民张显贵经过鲸园街道雷锋驿站时,忍不住询问道。
  “当然可以,我们每周都有志愿者定期过来为注册志愿者、社区70周岁以上老人和4周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理发服务。”雷锋驿站志愿服务队队长孙晓路“熟门熟路”地解释起来,“不仅如此,驿站里还有免费的爱心理疗和证件照服务,您要不进来看看?”
  像这样的咨询、问路等志愿服务,对孙晓路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忙起来都顾不上喝水。但每服务一位市民,他内心的满足就多一分。
  随着雷锋驿站成立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市民都能明显感受到志愿服务站带来的便利和贴心。而这,主要得益于环翠区打造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围绕志愿者和群众需求,环翠区组织打造出“雷锋驿站”,内部包含爱心打卡区、积分兑换先锋超市等多个功能区。通过“小驿站大能量”,为周边及过往居民提供便利的暖心服务,让志愿服务驿站成为城市社区爱心志愿者的能量补给站,引领和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
  环翠区还不断整合拓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先后在长城爱心大本营、中国油画小镇等处设立文明实践基地,15分钟志愿服务圈正在逐渐形成。
  线下驿站、文明实践基地“遍地开花”。线上,环翠区选择进一步完善“志愿环翠”网站、微信订阅号完善点单、派单功能,并与“威海市民卡”APP的全面对接,实现了市、区平台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手机“一站式”。同时,建立起“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的“三张清单”供需对接模式,解决群众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志愿服务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志愿服务项目实施难等问题。
  线上线下双重发力,如今的环翠区,不仅志愿服务集中起来,站点布局也扩散开来,充分发挥出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阵地作用,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从过去一头热的“大而全”,渐渐走向有标准有目标的“小而美”“精而准”。
  政策支持、典型带动 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从一条无人知晓、污水横流的居民小巷,到如今处处展现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的品牌力量,北门外社区一条名为“雷锋巷”的小巷,成为诠释环翠区志愿服务风采的新名词。
  社区商户代表郝忠堂,20余年如一日坚持免费义剪,无声关爱辖区困难老人;卖烤地瓜的夫妇王宝成、王秀兰常年热心于社区公益、助老爱老,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优秀代表;义务巡逻员戚玉琴,每晚到商业区巡逻,保障商户财产安全,风雨无阻;优秀居民韩明连退休不退岗,义务担起社区工作宣传员,为商户和居民服务……“雷锋巷”里,30多家商铺、284户居民及4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他们是公益精神的领先践行者,用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温暖感动着每一个人。
  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凡的身影,却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典型”。聚焦典型带动作用,环翠区鼓励全区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主动亮身份、做表率,用榜样的力量传递温暖。也正是在典型模范志愿者的影响和带动下,环翠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爱心企业纷纷行动起来,仅是去年疫情期间,每天就有7000多名志愿者下沉到村居社区一线,24小时轮岗,从未喊过苦和累。
  在此基础上,以“厚德环翠·志愿同行”为引领,环翠区每年还会评选一批示范作用大、影响范围广,可推广、可复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个人、项目、团队、村居品牌,年底举办表彰颁奖典礼,用品牌效应带动志愿服务工作向纵深开展。
  随着志愿服务延伸到“家家户户”,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成了摆在环翠区面前最迫切的一道题。
  对此,环翠区选择以“回馈机制”来破题。原来,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扎实开展,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环翠区根据志愿服务全民发展的需要,印发《环翠区志愿者回馈奖励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实行志愿服务星级认定,根据志愿服务时长确定志愿服务星级。
  根据《办法》评出的首批50名星级志愿者,可在12349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中心及各网点、异业联盟单位兑换相应的产品或者等价服务。星级志愿者还可优先参加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区级优秀志愿者将择优推荐给各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优先推荐参加全区性的重大庆典活动,优先推荐参加区级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等评选活动。其中,首批星级志愿者马常青就被评为威海市最美志愿者、徐嬿霖被评为威海市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
  此外,环翠区还通过多渠道鼓励镇街、村居开展爱心银行、爱心超市等形式多样的积分兑换活动,做实志愿服务回馈奖励机制。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1.8万多场次,服务时长67万多小时。
  眼下,在环翠区,志愿服务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向上态势,志愿服务不仅是大家心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同时也成为更多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有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就有爱和温暖存在。(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