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介绍
蒋虹君,女,1985年7月生,中共党员,文登区米山镇党委组织委员。她放弃深圳高薪工作扎根农村,坚守脱贫攻坚一线4年多,业务精熟,奉献担当,虽积劳成疾小脑梗死,但仍然冲在工作一线。在主持米山镇扶贫办工作期间,她创新镇级统筹、党建引领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模式,推动3个优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年增收6万元,经验被全省推广。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二、主要事迹
2011年,蒋虹君辞掉了深圳年薪十万元的工作,抱着想为家乡做点事的热情,来到文登区米山镇政府从事基层服务工作。当时米山镇有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7年,她更是二话不说,挑起了扶贫工作的大梁。
为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蒋虹君利用下班的时间走村串户,深入贫困户家中讲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在业务工作中,她精准吃透扶贫惠民政策,将上级政策和米山镇实际结合,并应用尽用到全镇300余户贫困户;带领团队对扶贫档案逐份细化整理,1000多份镇村档案分类清晰,保存妥当;从严从细检查贫困对象识别、扶贫项目进度及质量,在涉及贫困群众利益的事情上毫不含糊,敢于较真碰硬。脱贫攻坚,需要“输血”,更要靠“造血”,产业项目就是最好的“造血器”。2016年,米山镇党委整合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扶贫资金240万元,在西山后村牵头建立起产业扶贫基地,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希望趟出条新路子实现贫困村脱困致富。蒋虹君接手扶贫工作后,起早贪黑,跑遍了4个贫困村,摸透了每个村的基本情况,认真分析各个村的优势和适合的项目,承担起贫困村和镇党委政府的桥梁,协助4个贫困村制定扶贫产业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西山后村大部分耕地是沙地,土壤没有养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蒋虹君回忆道,他们每天进行“头脑风暴”,只为帮助它找到合适的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恰好有个旅游项目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将这片贫瘠地变成“宝地”。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扶贫项目必须招投标,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招引项目落实,这就需要西山后村制作项目标书。而蒋虹君一打听,专业会计事务所制作费达5000元。
“贫困村一分一毛都珍贵,我得想法帮他们省省这笔费用。”于是,非建筑行业的她开始查阅专业书籍、翻阅互联网、请教专业人士等,没日没夜泡在广告公司,最终用时3天、耗费成本费500元,做出了完美的标书,帮助西山后村竞标成功。
在她的努力下,米山镇高质量推进火龙果种植大棚、拓展训练基地等3个产业扶贫项目建成落地,创新“基地领办+集体+股份经营”方式,通过开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促扶贫基地规模扩大化、运营规范化、收益长效化,实现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村年均增收6万余元。
不仅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蒋虹君还时刻记挂着贫困户。谁家是因病致贫,哪家是因亲人突遭病故,失去家中经济来源致贫等,她都门儿清。她常说,身为乡镇扶贫专干,就要走进贫困户的家门,做好“四员”——深入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增加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做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分析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找到具体的致贫原因,当好致贫原因的“分析员”;将政府的扶贫资金准确无误地对号入座,做好精准扶贫的“联络员”;把党的温暖送进每个需要帮助的家庭,做好贫困家庭的“服务员”。
坚守脱贫攻坚一线4年来,蒋虹君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年均加班超过150天,无暇陪伴年幼的儿子;甚至于2017年突发性小脑梗死晕倒在工作岗位,住院期间仍心系扶贫工作,在病床上规划下步工作,并婉拒领导调换部门的好意,提前出院和同事并肩作战,生动践行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
在蒋虹君的不懈努力下,米山镇4个贫困村早已脱贫,贫困户也齐齐摘下“贫困帽”。村内不仅有产业项目稳定带动增收,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西山后村更是修建了日间照料中心颐享园,为村内44名77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缓解村内老年人餐饮、洗浴等难题,赢得村民们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