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丨构筑汇聚人力资源的“威海模式”

2022-02-01 编辑: 仲鹤

      2021年10月份,泽平宏观与智联招聘联合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正式发布,威海位列前50强,全省排名第四。

      人才吸引力的背后是城市竞争力的角逐,威海用连续两年跻身50强的成绩证明了自身实力。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成为我市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市创新招引机制体制、深挖高校人才资源,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政企联手、综合施策,探索出汇聚人才和劳动力的“威海模式”。

威海市服务产业发展,邀请专家来威交流,促进专家与项目深度对接合作,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瞄准发展短板,构筑人力资源高地

      “缺工高峰期时,缺口大约在400多人。”2021年9月4日,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周旻感慨,公司业务领域再次拓展,手握8艘高端客滚船订单合同,细分市场排名全球第一,对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旺盛。

      为什么要破解人才与劳动力问题?周旻的感慨就是真实写照。我市进入新发展阶段,一大批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开拓市场,原有的配置无法满足膨胀发展的需求,去年全市共确定省、市重点项目724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70家,对人才和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对此,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兴威攻坚突破三年行动方案》,聚焦科技研发、经营管理、青年、技能四大群体,一体推进“引、留、育、用”全链条工作。还制定了《关于破解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缺工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用工服务专员“三张清单”,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

      这两份方案是威海招才引才的路线图: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10条产业链,以及乡村振兴、城市国际化等重要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

      服务产业发展,我市举办了“2021威海英创会”,聚焦新材料产业,累计邀请12位院士、200多名相关专家来威交流,促进专家与项目深度对接合作,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服务乡村振兴,我市全面推广“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招募各级“乡村振兴首席专家”828人,为乡村配齐“最强大脑”。

      针对企业用工难,我市推动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入驻国家级招聘平台“就业在线”,将招工网洒向全国,我市注册企业4941家、发布岗位需求8.9万个,为83家企业直播带岗。

      过去的一年,我市解决企业用工5.3万人,引进青年人才1.6万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才与劳动力的招引不进则退,还要持续补足短板,在宏观层面,人才招引、服务体系还需完善,从企业层面,用人观念需要提升,社会层面,城市就业生态仍需优化。”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体制机制创新,“内外”联手开拓引、留空间

      在人才抢夺战白热化的今天,仅靠给户口、给补贴等常规引才方式还不够,要从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招引渠道,拓展外引方式和平台,深挖本地高校潜力,“内外”联手走出人力资源招引新路径。

      2021年,成山集团通过威海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联盟,与济南大学博士肖振共同打造了节点直接矩阵输入下的轮胎线性缩聚模型,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空间。

      威海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就是我市“外引”的新思路。企业发展急需高端人才,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导致求才无门。通过搭建联盟,让企业和人才在一个群里“相亲”,打通企业与人才的供需差。目前,联盟内已汇集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50多家企业加入。2021年共招引30位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与我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联合开展项目研究。

      用工问题同样困扰不少企业,在频繁“走出去”后,我市梳理出了长期“输血”的新方式。

      “以往出去招工都是‘一锤子买卖’,现在我们要与劳动力富集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威海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吉会说,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组团携带71家企业3000多个岗位信息,赴9省开展跨区劳务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深挖劳动力输入的“源头活水”。目前,全市累计建立省外劳务合作基地31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广、长效化、跨区域的人力资源引进机制。

      招引人才不能总是目光向外,还要对内深挖“富矿”。我市在全省率先在驻地高校挂牌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率先启动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训项目,打通高校学子与企业的隔阂、与威海的距离。“2021届毕业生留威就业高达2185人,同比增长14.34%。”威海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副主任陶欣说。

      “互动”的范围扩至全国,市人社系统全员联系对接了680所高校,威海在全国高校内刷了一波“存在感”。

      通过对接机制,我市先后邀请长春理工等73所高校来威考察,与清华大学等名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2021年驻威高校留威率达23.88%,较2020年增长了3.59个百分点。

      重塑周边生态,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

      来威闯荡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刘杨通过青年驿站,顺利度过“空档期”,“青年驿站缓解了我住宿难、融入难,让我看到这个城市对人才的尊重,我坚定了在威海发展的信心。”

      从政策上重视人才,我市出台支持“1+4+N”创新平台人才发展的专项措施,推出放宽青年人才补贴申领条件、实行人才“双落户”等7条政策干货。在全省率先开展创业保险试点,首批12名创业人才每人获得为期两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研发保险和人身保险。结合特色产业,我市评出全省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职称,共有33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评审。

      在生活中关爱人才,打造12家“青年驿站”等社会化服务载体,为来威青年人才提供便利,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发放“521”生活津贴,并创新政策找人机制,给人才贴心守护。

      让人才有幸福感,这就需要公共服务、区域交通、城市环境全方位的提升,我市用“精致城市”建设“圈粉”,打造人才汇聚的“热门地”。

      来自枣庄的“定向引进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王瑞环感叹,“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威海风景美、居住环境友好,非常宜居。”

      眼下,威海正在全力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用持续优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升温的周边环境,书写对人才和劳动力的尊重、包容与成就。

      ■记者手记

      为人才搭建广阔舞台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威海用满满的诚意,回应了人才的殷切渴望。

      “人才在威海,是否有发展机遇?”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10条产业链,全市企业发展迅速,给人才搭建了干事创业舞台。在此基础上,我市畅通人才、企业供需渠道,通过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联盟等系列创新机制,让人才应进尽进,大显身手。

      “人才在威海,是否有幸福生活?”围绕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我市打造12家“青年驿站”、实现“521”生活津贴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创业保险试点,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人才安稳生活保驾护航。跳出人才的圈子,我市以高品质宜居环境保障人才生活需求,这是城市对人才流动趋势的敏锐洞察,在《2021年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威海位列前50强。

      现在的威海不仅有一幅山水画,还有一条创新链、一个创业梦。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兼备,让人才在这里充分涌流,威海正以一座城的未来,为人才搭建广阔的舞台。

      ■业内人说

      威海金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玫艳——

      发挥企业力量 助力汇集优质人力资源

      “2021年,我们跟着市人社局‘走南闯北’,在河北邯郸和山西分别设立了招工办事处,为后续跨省招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起过去一年的收获,威海金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玫艳格外兴奋。

      去年,我市在解决人才与劳动力问题上做出大量探索。作为人力资源公司,金朝也与全市“同频共振”,发挥市场作用,助力招引优质人力资源。“在市人社局指导下,我们探索出了生产线承包业务的新道路,通过发挥人力资源派遣在灵活用工方面的优势,成为打印机领域两家外企的生产外协,帮助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是我们过去一年里的最大收获。”李玫艳说。

      凭着响当当的成绩,金朝荣获2021亚太人力资源服务奖“促进就业实践案例奖”。“我们将借着荣誉的‘热气’,在今年把省外招工规划引入正轨,为威海地区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为促进就业创业、优化人才流动配置,助力威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玫艳说。

      ■专家点评

      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海英——

      威海是一座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精神的城市

      威海是一座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城市,这里尊重人才,信任人才,为不同领域的人才发挥自身的价值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在我工作的大水泊镇,乡村振兴“首席专家”还有不少。在人才引领下,大水泊镇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模范镇”荣誉称号,见证了这样的“蝶变”,更深层次体会到威海市人才引进的“精度”。

      人力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引进重在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到位。威海的引进人才工作基于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使人才自身发展与威海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希望威海更深入推动校地融合,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潜能,携手打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通过人才引进工作助力精致威海建设。我也将发动高校“朋友圈”,在更广的舞台上讲好威海“招才故事”,为威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王威晨 戴云伟/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