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威海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作用,及时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综合采取社会救助措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其基本生活免受疫情影响。
兵贵神速 第一时间部署安排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社会救助工作关乎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应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缕阳光。面对疫情来袭,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发出通知,一方面,要求各级民政切实扛牢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救助责任,积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弘扬“严真细实快”作风,坚决把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保障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全面迅速行动起来,加强与困难群众的电话、微信沟通,随时掌握困难群众家庭生活情况。与此同时,加强社会救助业务指导,督导基层将各类救助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压缩疫情期间救助程序,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救助时效。
多措并举 全面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为在疫情防控期间将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市民政局督导各区市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救助及时。各区市积极落实好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干部、村级组织、村居协理员、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作用,及时发现遇困群众,及时开展救助活动。
加大临时救助保障力度。对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困难的群众,强化区市、镇街两级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机制作用,采取“一事一议”等多种方式迅速保障到位,情况紧急的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情况,全面提升救助效能。
加大在保对象保障力度。对保障中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执行暂停低保对象退出政策规定,疫情防控结束后,对低保人员退出执行6个月渐退期政策。
加大威海外地户籍人员保障力度。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的临时遇困人员,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对符合我市居住地低保条件的外地户籍人员,及时纳入居住地低保范围给予基本生活保障。
加大遇困就业人员保障力度。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原则上按不高于当地三个月城市低保标准,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加大被隔离人员家庭保障力度。对因家庭成员被隔离收治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以及困难程度较重、需要特殊救助的,根据困难程度适当提高救助资金。
此外,加大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保障力度。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及孤困儿童的走访探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因疫情导致照料服务人无法提供照料服务的,及时指定其他人员做好照料服务工作;对受疫情影响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因家人被隔离收治而无人照料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以及社会散居孤儿、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探访频次,坚决杜绝出现无人照护发生意外事件。
勠力同心 点亮疫情寒风中的暖灯
在全市各级民政人的共同努力下,威海市1.8万余名万城乡低保、1.12万名城乡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均未出现问题,动人的保障事例更是层出不穷,成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抹亮色、暖色。
3月15日,长途车司机李先生滞留在欧乐坊西福山路上,面临着没饭吃、没水喝的境地,万般无奈之下,他拨通了高区社会救助服务热线。高区田和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很快将热气腾腾的盒饭送到了他手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李先生热泪盈眶地说:“谢谢!感谢党,感谢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真是雪中送炭!”
为满足困难群众物资要求,高区怡园街道办事处为41户低保户送去面包、方便面、蔬菜等生活物资,田和街道为16户失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独居老人、因疫情父母隔离留守的儿童、暂未找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每日三餐送去“暖心盒饭”。(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李昌宝 秦帅)
兵贵神速 第一时间部署安排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社会救助工作关乎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应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缕阳光。面对疫情来袭,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发出通知,一方面,要求各级民政切实扛牢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救助责任,积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弘扬“严真细实快”作风,坚决把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保障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全面迅速行动起来,加强与困难群众的电话、微信沟通,随时掌握困难群众家庭生活情况。与此同时,加强社会救助业务指导,督导基层将各类救助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压缩疫情期间救助程序,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救助时效。
多措并举 全面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为在疫情防控期间将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市民政局督导各区市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救助及时。各区市积极落实好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干部、村级组织、村居协理员、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作用,及时发现遇困群众,及时开展救助活动。
加大临时救助保障力度。对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困难的群众,强化区市、镇街两级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机制作用,采取“一事一议”等多种方式迅速保障到位,情况紧急的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情况,全面提升救助效能。
加大在保对象保障力度。对保障中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执行暂停低保对象退出政策规定,疫情防控结束后,对低保人员退出执行6个月渐退期政策。

加大遇困就业人员保障力度。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原则上按不高于当地三个月城市低保标准,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加大被隔离人员家庭保障力度。对因家庭成员被隔离收治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以及困难程度较重、需要特殊救助的,根据困难程度适当提高救助资金。
此外,加大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保障力度。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及孤困儿童的走访探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因疫情导致照料服务人无法提供照料服务的,及时指定其他人员做好照料服务工作;对受疫情影响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因家人被隔离收治而无人照料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以及社会散居孤儿、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探访频次,坚决杜绝出现无人照护发生意外事件。
勠力同心 点亮疫情寒风中的暖灯
在全市各级民政人的共同努力下,威海市1.8万余名万城乡低保、1.12万名城乡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均未出现问题,动人的保障事例更是层出不穷,成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抹亮色、暖色。
3月15日,长途车司机李先生滞留在欧乐坊西福山路上,面临着没饭吃、没水喝的境地,万般无奈之下,他拨通了高区社会救助服务热线。高区田和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很快将热气腾腾的盒饭送到了他手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李先生热泪盈眶地说:“谢谢!感谢党,感谢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真是雪中送炭!”
为满足困难群众物资要求,高区怡园街道办事处为41户低保户送去面包、方便面、蔬菜等生活物资,田和街道为16户失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独居老人、因疫情父母隔离留守的儿童、暂未找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每日三餐送去“暖心盒饭”。(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李昌宝 秦帅)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