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络流行语成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种种网络热词、缩写层出不穷,人们张嘴就是“无语子”“绝绝子”,又如歌词谐音演变出的“恐龙抗狼”,在一些毫无意义的网络烂梗的影响下,出现表达失语和价值观消减等现象。
现如今,一些烂梗往往没有意义、甚至起源低俗恶劣。类似“报giao老师”“芭比Q了”“电摇”这类的“网络烂梗”充斥着校园;在职场中,“累丑”等词语层出不穷,只因“网上都在播、大家都在说”,就不小心就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像电子病毒一般侵袭着大众的语言和思维。
“网络烂梗”对于成年人的影响显而易见,对于未成年人的危害更是远超我们的想象。对于正处在语言、思维逻辑、三观还未“发育健全”未成年来说,急需正确的语言环境来引导,而“网络烂梗”的出现,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越发贫瘠,使日常作文中充斥着各种烂梗,例如表达“厉害”,只会说一个字“6”,形容“完蛋了”,会说“芭比Q了”。
使青少年脱口而出、挂在嘴边的“烂梗”的不是网络,而是一些无良主播;带坏孩子的不是网络语言,而是那些臭不可闻的烂梗。不良的网络引导不仅会传达不良价值观,在玩梗的同时,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也在被不断侵蚀。除此以外,“网络烂梗”还能使本就分辨能力较为薄弱的未成年人,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引发一系列“网络暴力”等行为。
虽然要重视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促进,理解流行词语无可替代的表达功能,但也要高度警惕消极的玩梗文学。正如冯骥才所说:“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秉持开放的心态,对网络语言中隐藏的烂梗,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莫让网络烂梗侵蚀了我们的语言。(作者:乳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 刘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