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半月谈》发布文章《半月谈 | 松绑赋能,这里凭啥行》,报道威海出台硬招实招为基层赋能的经验做法,以下为报道全文——
为根治制约基层治理效能的顽瘴痼疾,2022年以来,山东省威海市瞄准基层人员借调多、执法力量弱、文山会海疲于应付等突出问题,出台增加编制、严控借调、晋升奖励、赋能赋权、整治形式主义等43条硬招实招,为镇街松绑又撑腰。当地基层干部普遍认为这43条举措“接地气”,操作性强。
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促增收 赵紫旭 摄
“眼睛向下看”,
根治随意借调抽空基层
在基层,镇街一级长期面临人员借调频繁、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镇街原本编制80多人,此前实际在岗却只有60多人。”一名受访镇街党委书记说,“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抽掉两三个骨干,相应的工作就没法干了。”
针对此,威海市明确,除正式的交流锻炼外,只有为完成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的重点任务或专项工作,方可借调,且借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各级部门从镇街借用人员现象得到遏制。
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表示,调研发现基层最突出的诉求是“配齐班子、配满人手”。威海作为山东编制数最少的地市之一,在编制资源较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统筹260个市级编制,在未来3年分批给到镇街。
空编问题也曾长期困扰基层。环翠区委编办副主任侯鹏表示,过去由于各种原因,镇街空编较多,平均至少空缺四五个编制。“43条”落地以来,全市根据镇街需求足额下达用编进人计划,同时要求空编不得超过3名。威海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现在各镇街基本都做到满编运行。
环翠区鲸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梁仲仲说,以前很多人不愿意下基层,害怕下了基层回不去、上不去。为免除干部扎根基层的后顾之忧,威海加大选用基层干部力度,明确在配备区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时,优先考虑具有镇街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原则上人选比例常态化保持40%以上;每年择优选拔部分镇街党政正职,担任市直部门单位领导职务;镇街领导班子的人选,优先从看得准、有潜力的镇街优秀年轻干部中选配。
晋升、荣誉也逐步向基层倾斜,威海将镇街机关、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分别提高至25%和20%,其中的20%名额专门用于奖励年轻干部;评选表彰时,镇街干部的比例在市级不低于1/3,在县级不低于50%。
在威海市临港区汪疃镇大宅库村,村党支部书记于声洋(左一)在入户解决群众问题 赵紫旭 摄
“力量往下沉”,
赋能赋权提升镇街话语权
以往,镇政府在大多数领域没有执法权,遇到违法问题难以查处和治理。为此,威海整合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执法力量,采取派驻机构人员常驻镇街、安排人员实行跨区域巡回办公等方式,推进执法重心下移。
在基层实践中,镇街党委政府面对上级派驻的执法部门,常遭遇协调难、调度难的问题。为了给镇街“壮腰”,威海明确,镇街党委对派驻机构拥有考核评价权、指挥调度权及负责人任免建议权,变以往“县对镇”单向考评为“县镇间”双向互评,提升镇街话语权。同时,在镇街搭建综合执法平台,由镇街统筹辖区内县镇资源力量,用“基层治理一张网”解决“九龙治水”难题。
“这项举措对我们帮助很大,现在大家一起做事,大大提升治理能力。”荣成市俚岛镇党委书记陈小宁表示,全镇共有26个上级派驻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中8个有执法权。“43条”落地以来,每月由镇党委书记、镇长牵头召开一次全镇联合巡查执法会议,实现联合巡查执法。
过去,对一些没有明确权责归属的新工作、新任务,区直部门常常会推给属地,这让镇街“很委屈”。威海创新打造职责分工协商协调机制,针对尚未明确职能部门的新工作事项,由编办、司法部门依法依规仲裁,确定牵头部门。一项工作如确需交由镇街办理,须先报同级党委政府批准才能实施。
“不能一说没人管,就推给属地。”高新区怡园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丞表示,有了职责分工协商协调机制,现在镇街与区直部门的权限清晰了,责任随意转嫁的现象消失了,双方再也不扯皮推诿了。
为基层松绑减负,
离不开“铁规矩”“硬杠杠”
基层任务繁重,文山会海是最大痛点。针对此,威海要求,除市县主要领导召开的重要会议外,其他会议不得要求镇街主要负责人参会,陪同要求类似;一般会议不超过1小时、综合性会议不超过2小时,给基层留出充足的时间研究工作、推进落实。
梁仲仲表示,现在上级开完重要会议后,都会生成一份工作文件,让未参会相关人员学习,这改变了“以会议传达会议”的工作模式,时间短但效果更佳。
“我在乡镇工作10多年,感觉这次举措非常务实。”文登区宋村镇党委书记徐海程说,2023年以来,参会次数明显减少,而且通过区市统筹,不少本要单独召开的会议合在一起。现在宋村镇正开展拉家常式走访活动,干部们拿出更多时间访民情、多办事。
针对近年各地基层反映突出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威海明令禁止将推广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任务列为考核事项。为根治“报数据”问题,威海依托市大数据平台为各部门、各领域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减轻镇街工作量。
整治基层形式主义,最怕一阵风,不除根。“我们在保密的前提下,设置10多个镇街监测点,定期掌握问题线索,靶向治理。”李波说,自落地以来,“43条”受到基层广泛欢迎,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来源:《半月谈》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