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蜻蜓、纸飞机、拧上弦就会跳的铁皮青蛙……与记忆中朴素的童年不同,如今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少不了和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打交道。近日,央视新闻《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中小学生体育用品中增塑剂超标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善意购买的体育用品和玩具,竟然成了毒害孩子的“帮凶”?增塑剂“增毒”又“增堵”,为娃爸娃妈们敲响了警钟。
超标!超标!超标!
增塑剂成了“隐形杀手”
增塑剂,又叫塑化剂,可以增加塑料的柔韧伸展性,在食品包装、儿童玩具等领域被大量使用。五颜六色的橡皮,带香味的文具盒,球拍、跳绳、皮球等体育用具,甚至商场里卖的儿童鞋,都有增塑剂的影子。经证实,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可以通过口腔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渗入等途径进入人体。报道显示,在此次抽检的部分样品中,增塑剂含量甚至超过了参考标准限值的200倍。
为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今年9月,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体育活动中,跳绳、球类正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体育用品。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接触增塑剂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青少年的生殖系统健康和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性早熟现象。若青少年每日大量使用含有过量增塑剂的体育用品,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渗入人体,原本为了健康而增加的运动时长,反而损害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这一后果不免让人后怕。不达标的体育用品,过量的增塑剂,已然成为青少年身边的“隐形杀手”。
买一送一!清仓甩卖!
警惕市场上的“毒玩具”
不只是体育用品中含有过量增塑剂,儿童玩具中的增塑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说,现在的玩具种类丰富造型多样,自己小时候都没有机会玩,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就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殊不知,市场上大肆泛滥的“毒玩具”正在悄悄侵蚀孩子的童年。
劣质的塑料玩具往往颜色鲜艳,很容易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这类玩具使用的原材料价格低廉,不仅气味刺鼻,增塑剂超标,还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位列“毒玩具”排行榜上,长期接触会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家长在购买儿童用品时,千万要留个心眼,不给超标的增塑剂“可乘之机”。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减少使用塑料用具,尽量避免增塑剂的影响。比如,吃饭时使用陶瓷餐具代替塑料餐具,不拿塑胶容器盛装热食,喝热饮时不使用塑料吸管等。此外,家长也要提醒家里的老人,千万不要图便宜购买大量促销又没有质量保证的儿童玩具等产品,避免得不偿失。
又双叒叕不合格!
“增塑”问题为何屡禁不止
早在2018年,就有企业因为增塑剂超标问题被曝出,时至今日“增塑”问题仍屡禁不止。这些潜在的健康杀手,为何防不胜防?一方面,部分黑心商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致使大批“毒玩具”混进市场,最后进入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方面,使用增塑剂可以增加球拍、跳绳等产品的弹性和延展性,进一步带动销量,而我国针对增塑剂的使用,尚且缺乏明确的强制标准,部分厂商完全不顾参考标准,导致产品中增塑剂严重超标。
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整治“增塑”问题刻不容缓。对此,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针对体育用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限量标准要求,完善强制规范,明确监测标准,加强重点领域儿童用品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制造商应积极寻找可替代增塑剂的物品,利用可持续材料制成绿色环保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塑料产品时需擦亮眼睛,认准3C标志和国家强制认证标志再购买,还可以“以物换物”,与亲朋好友互换儿童玩具玩耍,避免新玩具中增塑剂超标的问题,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当部门、企业、消费者形成强大合力,定能扫清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还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岳潇/文 仲鹤/漫画 吕丹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