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胶东

杨育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把利剑

2025-04-03 编辑: 郝暖
杨育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把利剑
 
  朋友,您看过电影《奇袭》吗?您看过京剧《奇袭白虎团》吗?
  您可知道这部电影和京剧的首创人是谁?他就是在朝鲜五峰山战役、风云山战役中立过两个三等功的王程远。

青年时代的王程远

  在志愿军队伍里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王程远于1930年2月23日出生于牟平县城北西油坊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生活贫穷,上学时是一边挖野菜,一边挤时间上学的半农半读状态,但他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很好。在东关小学毕业后,随哥哥去北京市第七中学读书。后来,他又考入了华北军政大学,受到专业训练。
  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有人说,“美帝国主义想以朝鲜为踏板,窜入中国”,听到这些话之后,王程远心里非常着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程远果断决定和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一样,跨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刚在大学学习一年半的王程远提前结业,于1951年3月,随所在部队奔赴到朝鲜战场。
  那时,我国刚解放不久,有文化的青年实在太少。到部队后,王程远很快被领导慧眼相中,随即被师首长委任为师战地报记者、编辑兼社长,配了一位刻印员,还被《志愿军报》《东北日报》《吉林文艺》等报社聘为通讯员。那时战场上的通讯员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很多素材都来自硝烟弥漫的战场,要想写英雄、写战场近况,必须深入到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

  写《奇袭》《奇袭白虎团》的第一人

  让王程远印象最深的便是《奇袭白虎团》,在战场上写杨育才的《奇袭》中,王程远荣立三等功。
  五峰山坐落在朝鲜中东部“三八线”以北50余公里处,因为它是由东而西5个山峰相连而为一体,所以当地老百姓叫它五峰山,其主峰高572.4米,方圆20余平方公里,西北面20公里处就是工业重镇——金城。

《奇袭白虎团》剧中人物严伟才原型杨育才
 
  1953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金城反击战役。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杨育才带领一个侦察班,从13日晚9点至14日凌晨2点插入敌后,捣毁了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指挥所,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金城战役中,师首长决定由杨育才从侦察排挑选10名智勇双全的侦察员:李志、韩淡年、李培禄、赵顺合和王贵生等。杨育才化装成美军少尉,韩淡年化装成伪军少尉小队长,其他人则化装成伪军大兵。他们每人腿上都插着匕首,腰里还带着手雷。化装就绪,杨育才他们提前出发,到达阵地前沿的一处备用掩体里。总攻击的炮火刚过,他们就冲过两军的中间地带,然后随着炮火的延伸,越过敌人前沿阵地的铁丝网、地雷区、碉堡群,插向敌后。
  14日凌晨2时左右,前线传来捷报,白虎团部被小分队彻底捣毁,团长被击毙,5000余敌军被歼灭,美军555榴弹炮营被全歼,这个营18门155口径榴弹炮、6门多管炮被缴获。
  王程远被杨育才的英雄事迹所鼓舞,和侦察员老张一行3人,越过500多米宽的金城川,踏上了被敌人占据一年多的烽火山。由于长期对峙作战,反复地争夺,反复被炮弹轰炸,特别是那些燃烧弹,把丛林花草皆化为灰烬。碎石中埋着一截截的铁丝网、一道道战壕、一群群暗堡,稍不注意,就会滑倒,摔个头破血流。当王程远他们向山脚的草丛跑去时,被敌机发现,3架敌机接连俯冲下来,连续发射出一排排机关炮,子弹几次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

杨育才(前排左三)和战友们获得表彰
 
  好不容易见到了杨育才。王程远与杨育才同在二〇三师,由于经常到基层采访,王程远与他相处得很好。通过与参加战前模拟演习的杨育才多次交谈,王程远最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当他得知杨育才他们小分队分3个战斗小组,分别袭击了敌警卫排、作战室、电台,击毙了陆根珠等70多人,缴获了汽车31辆、电台5部和一批装备物资时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下了《侦察排长杨育才化妆奇袭创奇迹》。从此,王程远的文章走向了“深、详”的路子。
  之后,王程远又多次采访了杨育才、李志、李培禄、包月禄等队员,他一直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一定要把杨育才他们的事迹写好,尽快尽早地报道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官兵,否则自己就对不起他们,也愧对了“战地记者”的称号。王程远写了改,改了写,终于在1953年10月初,《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奇袭李伪军团指挥所》。之后,《解放军报》以整篇篇幅刊登了王程远写的1.2万字小说《奇袭》。1955年,王程远又写下了6万余字的传记体报告文学《奇袭白虎团》,此稿收在《志愿军英雄传》第三集中,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一年,王程远被聘为人民日报社记者。

  《奇袭》登上了银幕

  1954年1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已过去半年,王程远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编辑部编辑出版《志愿军英雄传》的队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奇袭白虎团》一书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同年,朝鲜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此书。自此,《奇袭白虎团》成为中朝两国人民争相阅读的好书。随着《奇袭白虎团》的深入人心,1957年5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两位负责人找到王程远,要将《奇袭白虎团》改为电影,王程远答应了。4年以后,在上海工作的外甥来信对他说,《奇袭》影片前有“根据王程远原著改编”字样。与此同时,他还收到了3000元钱的创作费。这对于当时身处逆境的王程远来说是莫大的安慰。1966年京剧《奇袭白虎团》创作时,原作者却无人问津。

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
 
  身陷逆境,仍然不忘杨育才及先烈们

  当《奇袭》电影正在拍摄时,27岁的王程远遭遇了反右运动,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至此,电影前面“根据王程远原著改编”那句话也被删掉了。
  这时的王程远已经离开了部队和战友们,在沂蒙钢铁厂“劳动改造”。高强度的劳动和较差的生活条件,使王程远一开始有很多不适应,但是他很快又冷静下来,因为他想到杨育才及其战友,想到在五峰山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这些可爱的将士们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在待遇上与火线上的战火相比,任何艰难的环境都应该感到满足;在贡献上与战斗英雄相比,任何成绩都不应该满足。”他立下信念,静等党理解他的那一天。
  怀着这个信念,王程远挺了过来。1961年,他由沂蒙钢铁厂来到牟平县城关公社新华里村。这一天,他由一位令人羡慕的连职干部成为一名普通农民,但村里的大队干部和社员们没有另眼看待他,还选他当了技术队队长。王程远在村里一干就是18年,直到1979年,他等待的党的信任那一天来到了。他的问题得到了落实,恢复了身份,被安排在牟平新华书店工作。几年后,以干部身份离休。

  不图回报,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

  王程远离休后比过去更忙了,他又拿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那种冲天的干劲,白天采访,晚上回家搞创作。他多次配合镇政府、党史办,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上发表了《我爱芙蓉河》等文章,又在《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上发表了《日军侵牟罪行录》《解放战争时期宁海镇的大参军运动》等作品。
  王程远爱好广泛,娱乐室里有他的琴声、歌声,广场上有他的舞姿。他是烟台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家里挂着他亲手写的书法横匾。1984年他还担任了牟平区宁海镇老干部协会副主席,自1986年担任宁海镇老干部办公室副书记以来,更是一时闲不着,被人们称为“老干部中最忙碌的人”。他还在负责《宁海党史》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期间,撰写了20多万字的《宁海镇续志》,并担任了十几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给学生们讲《大炮上山》的故事,讲《奇袭白虎团》的故事,以及他在阵地上冒着枪林弹雨采访的记者生涯……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程远的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但是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学会了电脑打字,在网络上发表了《九龙池游记》等文章,深受群众的喜爱。鉴于他的突出表现,2008年王程远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烟台市委、牟平区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的卧室里挂着亲笔书写的警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草书、隶书等各种字体的警句时刻激励着他不断前进。如今他已经90多岁,遇人总是满脸笑容,那可亲可敬的举止,令人们时刻不会忘记他身为抗美援朝战地记者时那潇洒的身影和英俊、刚毅的面容。每一场报告结束后,他总是笑拒酬劳:“我不图回报,只想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

  王程远,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人。1950年10月,王程远提前结束大学学业,报名参加志愿军,任六十八军二〇三师通讯干事,于1951年3月随军入朝作战,担任师战地报记者、编辑兼社长,并被《人民日报》抗美援朝专版聘为特约撰稿人,两次荣立战功。1953年7月,王程远所在的志愿军二〇三师歼灭号称“白虎团”的李承晚伪军首都师第一团,王程远实地采访并及时报道,撰写了《奇袭白虎团》一文。此稿被收编在《志愿军英雄传》,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被改编为京剧和电影。
  杨育才,陕西省勉县人。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入朝作战,很快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侦察排副排长,被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回国后历任副连长、营长、副团长、副师长等职。在杨育才的追悼会上,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亲书挽联:英雄一世,精神长存。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亲书挽联:奇袭白虎团威震敌胆,战功垂青史名扬华夏。

  (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