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区:搭建科技企业“造梦空间”

高区精准赋能企业需求,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持续激发企业活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
走进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新研发的“矿山AI安全生产系统”进行安装调试。晶合数字是一家数字矿山技术研发生产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矿山安全监测、矿山生产能力提升和应急管理等领域。企业创建初期,不足5人的晶合数字团队入驻威海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基地,随着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经营空间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

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艳萍:“公司在创业初期重点关注矿山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研发,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大,我们也从技术研发升级到技术研发加生产制造,人数从几个扩展到上百人,公司空间和规模不足以支撑我们订单的批量化生产。”
了解到企业的难题,威海高新区科创局立即对接企业,协助联系到符合企业发展规模的产业园区。2020年,晶合数字从火炬创新创业基地搬至面积更大、硬件更完善的华田智能装备产业园。在两千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区里,产品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同步进行,企业生产总值翻了两番。

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日东:“目前,我们公司的发展是超预期的,今年各地的子公司在手的订单已经超过一个亿。接下来,我们将利用AI新技术、DeepSeek训练等,为矿山提供更多的安全服务和模型,争取两年内实现独立建厂。”
从初始孵化到发展提速,晶合数字成为威海高新区孵化载体建设的代表性企业。近年来,威海高新区推进孵化载体建设,带动全区孵化载体从基础服务向精准服务转变,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转变,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形成了“孵化器培育-加速器升级-园区产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

高区科创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办公室主任崔兴华:“我们会定期去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向企业传达一些好的政策,帮助企业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当孵化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我们根据企业的情况,推送到加速器或产业园,助力企业加速发展。”
截至2024年,威海高新区孵化载体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0家,成为全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仅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90%,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持续巩固。

高区科创局副局长高飞:“我们将持续优化科技孵化育成体系,积极探索加速器建设新模式,搭建资源直通车平台,高效整合各类资源与服务,构建科技型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高区西海岸片区文旅综合更新改造项目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文旅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典型经验做法省级典型案例,高区西海岸片区文旅综合更新改造项目榜上有名。
近年来,高区以火炬八街为中心,向东、西、南方向延伸,一体实施总投资13亿元的西海岸片区文旅综合更新改造项目,并将国际海水浴场、火炬八街、小石岛等优质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旅游观光品牌廊道。该项目上新了一系列文旅项目和服务配套设施,如引进夜间文旅新IP“夜肆威海”,打造地中海风格的高端海景民宿酒店“观海宿集”,新建2个游客服务驿站、6处公共卫生间、4处停车场,设立免费沙滩储物柜等便民设施120多处,实施10公里的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改造等。
“中韩携手·文旅共情”旅游文创暨酒店文化交流展开幕

4月8号,2025年“中韩携手·文旅共情”中韩旅游文创暨酒店文化交流展开幕式在威海职业学院举办。本次活动以艺术为纽带,通过揭牌艺术家驻地、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举办双场地画展等形式,深化中韩文化艺术互动,为文旅产业注入国际视野。
这是一次增进友谊、深化合作的文化盛会。开幕式上,威海职业学院与韩国梦想的白桦树机构签署横向技术服务协议,并揭牌成立“梦想的白桦树艺术家驻地”。该驻地将成为中韩艺术家与威海职业学院师生开展创作研讨、技艺培训的核心平台。威海职业学院酒店学院还将与这一机构共同建设艺术家驻地工作室。

威海职业学院酒店学院院长常红:“有了这个工作室,韩国的艺术家们就会经常到威海来,我们一方面是可以给学生们经常性的开展这个美的教育,韩国艺术家也会有一些讲座。第二个是和我们老师之间共同就文旅创作开展合作。”
活动当日,威海职业学院校内同步启幕韩籍画家特邀画展,展出多位韩国艺术家的当代作品,韩籍画家代表在现场对绘画作品及创作心得进行交流分享,带给现场师生和画家们一次思想的碰撞和艺术的创新交流。

韩国参展艺术家金耿渼:“第一次来威海,我感觉像回到了妈妈的故乡,这个感觉让我非常温暖。能参加这次展览非常开心,我希望中韩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交流。”
与此同时,位于高区热门文旅目的地观海宿集的平行展览,也已经在全新打造的“梦想的白桦树艺术空间”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国际艺术资源与本地文旅场景的巧妙结合,在丰富文旅打卡地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展现了威海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艺术气质,为市民游客带来“艺术+旅游”的全新体验。
感受工业魅力 迪尚集团迎来研学之旅

为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近日,迪尚集团迎来威海第二实验小学300名师生,共同开展“‘衣’起邂逅幸‘服’时光”研学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让孩子们感受服装制造的魅力。
在威海迪尚服装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服装面料板块,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演示了衣服面料掉色、面料摩擦起球等实验,解释服装面料检测的科学现象原理。在服装设计区域,工作人员展示了工装和校服的设计要点,引申环保校服的设计制作流程,让学生们领略迪尚工装设计的魅力。在服装智能制造车间,学生们观摩智能生产线,学习服饰的裁剪、缝制、熨烫等制作流程,大家还通过问答互动,了解迪尚工装的品牌文化和研发成果。
在威海迪尚凯尼时装有限公司,学生们参观了智能立库中心、智能裁剪中心和智能吊挂中心,通过实物展示、技术讲解,展现了服装从面辅料投入到成衣产出的全过程,见证数智化在服装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服装制造知识,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深化了迪尚集团与学校的合作,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邢逸:“都是学一些我们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我看到那个机器正在裁布,现在的科技真是太发达了。”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苗菁:“今天孩子们通过走进工厂,就可以真正的去了解衣服是如何由一块布变成一件漂亮衣服的,那这就让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这些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真正的让孩子了解了服装制作的复杂流程,同时,也可以拓宽孩子的这种视野,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这种探究兴趣。”
传承京剧非遗 绽放文化魅力

京剧,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肯定。在高区怡园街道神道口社区,有这样一个京剧团,团员们用自己对京剧的热爱,带动着更多人来感受非遗的魅力。
在位于高区怡园街道神道口社区的秋韵京剧社内,京剧票友们正聚在一起以戏会友,以演代练。

威海市京剧协会名誉主席许英道:“每天都有(活动),(市民)可以随时来,随便听,随便看,随便来学。”
随时欢迎市民来看,来学,是秋韵京剧社二十多年来的老传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感受京剧的魅力,爱上京剧。平日里,他们一边反复打磨经典折子戏,让市民领略京剧的深厚底蕴,一边深入挖掘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情感共鸣点,创作新剧目,让京剧更贴近现代生活,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

秋韵京剧社副社长赵锦平:“(大家)喜闻乐见的,包括紧跟形势的戏,我们都会排。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包括孩子们都来传承咱们的国粹,一代一代的薪火传承,传承下去。”
剧社还承担着部分送戏下乡的任务,每年为各个村庄送去精彩的演出。在他们看来,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既能愉悦身心、锻炼身体,又能凝聚大家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樱花大道”早樱竞相绽放

近几天,“樱花大道”世昌大道高区段早樱竞相开放,如雪似云的满树樱花把道路装点得美轮美奂,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春日景致。让我们一起去樱花大道,看枝头堆云叠雪,风中落花如雨的梦幻美景。
签审:孙 锋
复审:颜燕军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