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8岁的小李走进威海市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科诊室,身高183厘米的他体重已超210斤。长期加班、饮食不规律和缺乏运动让他饱受肥胖困扰,同时还引发了脂肪肝和高血压等问题。

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坐诊的市中医院医生刘妍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判断其属于“肝郁脾虚型肥胖”,随后为他制定了埋线减肥方案:在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埋入可吸收蛋白线,对穴位形成长效刺激,再配合中药调理脾胃功能。两个月后,小李成功减重30斤,体检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原本以为中医只能调理慢性病,没想到减肥效果这么显著。”小李感慨道。

这一案例背后,是中医针灸在临床治疗上显著功效的缩影,也是威海市中心医院与威海市中医院“中西医区域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的实践成果。自2025年2月6日起,威海市中医院医生孙宝带队,包括刘妍在内的中医专家进驻威海市中心医院,充实了市中心医院针灸、艾灸、手法整复等中医技术力量,并通过示范带教,极大提升了市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相关技术,为周边患者带来更加专业、便捷的中医诊疗服务。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始终强调“因人施治”的诊疗理念。刘妍曾接诊一位产后肥胖的女性患者,因气血亏虚,单纯埋线后体重变化缓慢。通过加入艾灸关元穴温补元气,辅以八珍汤加减调理气血,三个月后患者不仅减重15斤,面色也恢复红润光泽。“埋线减肥并非‘一劳永逸’。”刘妍解释,蛋白线在穴位内的持续刺激能调节脾胃运化功能,但若患者本身气血不足,就像“发动机缺乏燃料”,需先培补元气才能见效。这种“针药结合、动态调整”的模式,已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帮助数十名患者实现健康减重。
除了中医埋线减肥疗法外,在妇科领域,用针、灸配合经方中药也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月经病、卵巢功能减退症、不孕症、盆腔炎等。
现代女性月经病高发,与饮食生冷、压力过大、作息紊乱密切相关。许多女性将经期偏头痛视为“正常现象”,长期依赖止痛药,反而延误治疗。市中心医院曾接诊患者小吴,她每次经前头痛欲裂,止痛药仅能短暂缓解。就医后,通过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疏畅局部气血,改善经络功能,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两次治疗后患者偏头痛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刘妍接诊的留学生小杨曾因长期嗜食冷饮,每次经期都痛到需拨打急救电话。经辨证,其舌苔白厚、舌质发紫,脉象沉细无力,属典型寒湿瘀滞体质。刘妍为其制定了“针灸+艾灸+温经中药”的综合方案,经过三个疗程的调理,小杨的痛经症状基本消失,在之后的随访中,她的痛经再没有复发。
“痛经不是‘忍一忍’的小问题,而是身体失衡的信号。”刘妍将子宫比作“土壤”,将中医调理痛经的思路比作“改良土壤环境”——通过针灸疏通经络、艾灸补充阳气、中药活血散寒,三者协同重建子宫气血循环,向“土壤”输送营养。“许多患者在调理痛经后,连腰酸、怕冷的症状也一并缓解,这正是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刘妍说。
这种整体调理的理念,也在中医美容领域得到印证。49岁的孙女士初诊时,双颊密集的褐青色斑块让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中医讲“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内部有了毛病,那么势必会在身体表面显现出来。刘妍形象地比喻:“面部色斑如同身体发出的警报灯,单纯外用祛斑产品治标不治本。”
刘妍注意到孙女士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脉象细弱,结合常年嗜食冷饮、熬夜至凌晨的生活习惯,辨证为“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治疗方案以健脾补肾、疏肝解郁为核心,采用针刺、艾灸、口服中药、面部火龙罐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三个月后,孙女士双侧面颊暗沉明显减轻,色斑变成零星点状,面色较前明显红润。“通过这段时间的中医治疗,感觉自己变年轻了,过去的自信又找回来了。”王女士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医学的价值。从肥胖症到妇科顽疾,从皮肤问题到代谢失衡,中医依托针灸这一古老技法,将望闻问切的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健康需求,让更多患者感受到传统医学的现代生命力。(来源:威海市中心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