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守护记忆之光——威海市立医院创新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体系

2025-08-07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八月的清晨,在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候诊区,68岁的患者陈女士凝视着检查报告上“MMSE评分28分”的字样,嘴角扬起浅笑——因为这是她从半年前确诊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绝望,到如今生活基本自理的见证。在医院痴呆与认知障碍诊疗中心,这样的“记忆重生”每日都在上演。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立足区域医疗需求,以特色专科建设为抓手,整合学科优势资源,重点打造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障碍特色亚专科方向。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认知中心”建设单位、山东省认知障碍诊疗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以多学科协同为支点,以精准诊断技术为突破,以全程康复管理为纽带,构建起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体系,为无数被记忆衰退困扰的家庭点亮希望。

  多学科协同 “圆桌会诊”打破壁垒

  走进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室,神经内科、影像科、心理科等8个科室的专家们正围坐在智能诊疗平台前,仔细研究一位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墙上显示屏实时更新着各项检测数据,专家们不时交换意见,一场针对认知障碍的“圆桌会诊”正有序推进。
  “生活中,很多人会把记忆力减退简单当作‘衰老的自然现象’,往往要等到症状显著时才引起重视,此时病情多已发展至中晚期,最佳干预时机也随之错失。”痴呆与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张金彪解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出现征兆发展到重度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需要8到10年,而黄金干预窗口就在疾病早期。


  为破解“发现即晚期”的困境,医院创新建立多学科协作诊疗体系,以神经内科为主导,联动核医学科、心理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力量,形成完整诊疗闭环。
  73岁的孙女士就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半年来,她频繁忘记做饭步骤,心情也变得反复无常。在市立医院的例行体检中,认知筛查提示异常,多学科团队随即介入:神经内科绘制临床症状图谱,核医学科通过PET-CT精准定位脑内病变,心理科同步评估焦虑状态。一周后,针对孙女士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出炉。经过干预,孙女士的失眠、焦虑症状明显好转,生活逐渐回归正轨。
  而在应对复杂病例时,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更为凸显。医疗团队将诊疗过程比作“拼图游戏”:神经内科专家勾勒临床症状轮廓,外科通过立体定向活检获取关键病理样本,中心实验室连夜进行分子病理检测,各学科专家通过智能诊疗平台实时共享数据。这种无缝衔接的协作模式,将复杂痴呆病例的确诊周期从常规的1—2周缩短至3—5天,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据统计,自采用该模式以来,中心收治的疑难病例确诊准确率达到85%以上,平均诊疗时间缩短60%—70%,为众多急危重症患者争取到最佳治疗时机。

  科技赋能 “记忆解码”精准诊断

  每天清晨8时许,威海市立医院核医学科就开始忙碌起来。操作间里,医生正为一位老年患者进行PET-CT检查。这项国际领先的显像技术,能够精准捕捉导致记忆衰退的异常蛋白沉积,直观呈现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与此同时,医院检验科的实验室里,检验医师们也在紧张有序地处理着新送检的血样和脑脊液样本。离心机高速运转,分离出的样本被送入全自动检测仪,通过分析关键生物标志物,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以往临床上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缺乏有效手段,只能依靠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完成诊断,容易漏诊、误诊,这也造成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干预时期。”张金彪介绍,如今医院建立的“全链条诊疗体系”让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测相互印证,实现从筛查到治疗的无缝衔接。核医学科的影像数据、检验医学中心的分子标记物分析、神经内科的临床评估,每个环节都为最终诊断提供关键信息。


  具体来说,患者首先接受认知量表和血液初筛,这是第一道“记忆体检”。对筛查中发现的高风险人群,医院会安排PET-CT或脑脊液检测进行深入检查。所有检查数据都实时上传至智能诊疗平台,由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研判,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这种环环相扣的诊疗流程,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而这一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医院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突破。今年4月,脑机智能医疗应用联合实验室和检验医学中心团队成功研发流式Aβ1-42、Aβ1-40、p-Tau-181联合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这项创新不仅将早期筛查灵敏度提升30%,更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的精准诊疗技术体系。
  患者李女士就是这套诊疗体系的受益者之一。三个月前,家人发现她出现记忆衰退、情绪不稳等症状。7月中旬来院就诊后,仅用3天就完成从初筛到确诊的全过程。“不用在各个科室间来回奔波,现在母亲经过规范治疗,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李女士的女儿欣慰地说。
  此外,医院还特别注重诊疗技术的普惠性,通过优化流程、降低成本,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和社区筛查,推动疾病防治关口前移,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让患者对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去年以来,市立医院共举办相关讲座6场,筛查高危人群800余人次。

  全程守护 构建从医院到家庭的“记忆康复链”

  在康复室内,73岁的周女士正在进行“数字接龙”训练。窗外蝉鸣阵阵,室内空调送出徐徐凉风,只有平板电脑不时发出提示音。
  当屏幕上跳出“恭喜答对”的提示时,她转头对女儿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简单的互动场景,在三个月前还难以想象。来到威海市立医院就诊后,经过系统评估,医生为周女士制定了全面的治疗方案。如今,经过专业治疗和康复训练,她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医院逐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照护。该体系包含七大专业模块:认知功能训练、生活能力康复、用药管理指导、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家属培训和远程随访。
  在生活能力训练区,65岁的张先生正全神贯注地完成“超市购物”情景模拟。这项训练的设计理念源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观察:将康复训练融入患者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能显著提升训练效果向现实生活的迁移转化。康复治疗师解释道:“我们刻意模拟买菜、做饭等日常活动,是因为这些恰恰是患者最需要恢复的基本生活技能。”数据显示,经过为期三个月的系统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平均提升30%,部分患者重新获得独立采购生活用品的能力。
  患者出院只是开始,长期进行康复训练才能让疗效更持久。为此,医院建立了多维度的出院后随访体系:专业团队每月进行电话回访和指导、开通医疗咨询热线提供即时支持。“以前遇到突发状况总是手忙脚乱,现在掌握了专业方法,照顾起来从容多了。”一位家属的反馈印证了延续护理的价值。医院也通过分析海量临床数据,为每位患者定制最优的长期管理方案。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受影响家庭重拾有温度、有尊严的日常生活。”张金彪说,在这套康复体系中,通过医护人员与家属密切配合,共同帮助患者维持日常生活能力,让一个个家庭重新恢复平静的生活节奏。
  从多学科协作的精准诊断,到科技赋能的早期干预,再到全程闭环的康复管理,威海市立医院以创新实践破解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难题,为“记忆守护”写下生动注脚,让更多银发人生沐浴温暖阳光。(刘义岚/文 刘志鹏/图)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