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科技“解码”顽固失眠——市立医院睡眠麻醉治疗门诊开启安眠新路径

2025-08-07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夜深人静时,有这么一群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细小的声响在黑暗中都会被无限放大,闭上眼却无论多久都无法进入梦乡。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都市病,更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达38.2%,六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不足,六成以上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威海市立医院,睡眠麻醉治疗门诊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他们融合前沿科技与精准麻醉技术,为失眠患者点亮重获深度睡眠的希望。


  脑机技术 实现睡眠问题“可视化”

  “以前看病,医生主要问我‘睡得好不好’,但具体哪里不好,我也说不清。”43岁的王女士是众多饱受失眠困扰的患者之一。长期依赖安眠药,但效果却越来越差,记忆力衰退、日间昏沉让她苦不堪言,每晚实际睡眠仅2—3小时。
  在市立医院睡眠麻醉治疗门诊,王女士的困扰第一次被“看见”——通过脑机技术实时采集的脑电信号清晰展现了患者睡眠周期的往复波动,王女士的睡眠过程中深睡眠时长不足总睡眠时长的10%。客观可视的数据帮助门诊负责人、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周业建对王女士作出诊断——“交感神经亢进型失眠”。“以往在诊断失眠症状时,我们只能依靠患者口述和填写量表去进行评估,就像雾里看花。”周业建说,“通过脑机技术监测睡眠节律,屏幕上呈现的数据就像是一张地图扫清了迷雾,让医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定制医疗方案。”
  找到“病根”后,针对王女士交感神经持续亢奋的关键问题,门诊团队为其制定核心治疗方案: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在门诊治疗室,借助高清超声探头,周业建如同拥有了“透视眼”,将药物通过如发丝般纤细的针尖,精准注射于颈部的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枢纽)。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打针,而是精准的神经调控。”周业建介绍,该技术核心在于抑制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恢复自主神经平衡,从而改善脑部供血供氧,从生理根源上重建被失眠打乱的睡眠节律。相较传统的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中医药治疗等疗法,其优势在于微创、副作用小且无药物依赖性。
  为确保每次阻滞效果恰到好处,治疗过程中,睡眠麻醉治疗门诊同步联合电生理科科室团队,设置心率变异性分析仪实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张力变化,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治疗前心率变异性低频成分(LF)升高,反映交感神经亢进,治疗后心率变异性高频成分(HF)提升,标志副交感神经激活,验证了治疗的有效性。
  王女士每周接受两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心率变异性监测显示其LF/HF比值明显下降,神经正逐步“复位”。
  单一技术难以攻克顽固性失眠的复杂堡垒。睡眠麻醉治疗门诊为王女士同步辅以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此疗法作为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非药物疗法,通过6—8周系统训练,纠正其错误认知,并学习放松技巧,降低身心“高觉醒”状态。
  “当时刚接受治疗一周,我就觉得睡眠时长显著改善。”王女士翻看着保存的睡眠日记说,“当时每晚平均睡眠时间已经能有4小时了,比之前多了一倍,睡着后再醒的次数也少了。”治疗第四周后,她成功停用安眠药,深睡眠占比恢复至健康的18%,焦虑量表评分下降60%。“脑机技术让我看清了睡眠问题,SGB治疗给神经做了‘复位’,现在我能睡个完整觉了!”王女士感慨道。

  麻醉新解 巧破“失眠魔咒”

  先进的技术拯救了像王女士这样的睡眠障碍患者,与此同时,市立医院睡眠麻醉治疗门诊也在悄然改变着长期失眠患者的体验。73岁的林先生饱受失眠困扰长达30多年,本以为这辈子都将在阿普唑仑的陪伴下度过黑夜,但随着年龄渐长,即使按时服药也逐渐出现失眠症状。无奈之下,他前来市立医院求诊。
  “顽固性失眠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且对常规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慢性失眠障碍,之前由于医疗认知的局限性,难以给林先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而如今,我们希望通过本门诊的特色疗法,减少并停用林先生的安眠药物,带给他更自然健康的睡眠。”周业建说。
  顽固性失眠常常表现出持续时间长、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伴随显著的日间功能障碍,病因复杂以及对部分传统规范治疗方案存在抵抗性等特点,顽固性失眠患者常因长期睡眠剥夺导致交感神经亢奋、皮质醇水平升高。面对深陷失眠泥潭的患者,周业建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核心困境:“失眠患者往往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失眠引发焦虑,焦虑又持续导致更难以入睡,患者神经持续‘紧绷’,仅靠自身或者服药难以打破循环。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打破这个闭环。”
  对于像林先生这样安眠药依赖严重的患者,门诊的特色技术麻醉诱导睡眠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严密监护下,静脉输注短效麻醉药物,快速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性,强制诱导深度睡眠,延长慢波睡眠时长,促进脑代谢废物清除,帮助患者短期内重建睡眠节律,打断病理循环。过程中,借助脑机技术采集脑电信号可实时监测麻醉诱导期间患者的意识状态,如α波(清醒)、δ波(深度麻醉)的变化,帮助麻醉医生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度镇静。
  “以往常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而现在我们门诊证明了麻醉医生的‘能耐’远不止于此。”周业建说,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认知损害,而麻醉药物因其短效、可控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提供更精准的剂量调控,减少长期用药风险,在治疗失眠方面存在显著优势。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具备条件的医院可开设麻醉治疗门诊,应用麻醉学技术治疗睡眠障碍等疾病。市立医院睡眠麻醉治疗门诊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积极践行者。
  门诊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精准评估+多维度干预+无药依赖”的创新诊疗体系,告别主观问卷,依托“脑电信号+心率变异性”客观数据双验证,实现睡眠问题“可视化”,并突破单一药物抑制模式,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的生理调节与神经反馈,必要时开展安全诱导麻醉睡眠等多维度手段,以“减少并最终停用安眠药”为鲜明特色,直击患者对长期用药副作用的担忧,而且所有有创操作(如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均在超声引导可视化下进行,极大降低风险。
  其诊疗范围不仅覆盖各类顽固性失眠(慢性失眠、药依赖型、继发于焦虑抑郁/PTSD/帕金森病的失眠),其核心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还被证实对偏头痛、突发性耳聋、耳鸣等多种病症具有辅助疗效。
  “脑机技术是‘地图’,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是‘精准武器’,心率变异性分析是‘战果评估器’。三者的结合,标志着睡眠医学进入‘可量化、可调控’的精准时代。”周业建这样描述门诊的创新内核。
  威海市立医院睡眠麻醉治疗门诊,正以其扎实的麻醉学科底蕴与拥抱科技的创新姿态,为无数患者在被失眠吞噬的黑夜,注入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治愈之光。(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