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刊发《山东威海:智慧服务赋能工伤保险全流程升级》一文,报道我市积极探索创新,采用“人工智能(AI)大模型+全流程再造”双轮驱动策略,构建智能化、精准化、全周期的工伤保险智慧服务新模式的工作经验。以下为报道全文:
伴随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和数字政务的深入推进,工伤保险领域迎来新的挑战:办事成本居高不下、基金安全承压、争议调处频发,同时数据价值挖掘不足、决策精度待提升、服务效能提升仍有空间。面对这一系列现实课题,山东省威海市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创新采用“人工智能(AI)大模型+全流程再造”双轮驱动策略,着力构建智能化、精准化、全周期的工伤保险智慧服务新模式。
重构流程与数据:
打造智慧服务新基座
“部署AI大模型不等于自动实现智慧服务,扎实的基础架构建设和智慧核心打造才是关键。”威海市人社局局长朱建超强调。威海市工伤保险数智化转型始于2021年,率先建成全链条线上服务1.0版本。2025年,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机遇,威海市全面升级打造智慧服务2.0版。
威海市以链式思维再造工伤保险服务流程,绘制了34张业务流程图,明确140余项规则及风险点,实现全业务环节无缝衔接。同时,打通跨部门壁垒,实现跨领域关键数据实时共享,支撑办事环节前移。
在服务终端层面,威海市构建起社保窗口、医院窗口、自助终端、网上平台、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五端协同”的服务网络,确保服务全链条便捷可及。同时,对重要数据加密处理并严格实施权限管理,内网隔离部署核心功能,筑牢数据安全屏障。
“建立工伤全量数据库,训练工伤全链条数智大脑,构建‘一库、一脑、N应用’的智慧服务体系是实现工伤智慧服务的核心。”威海市社保中心副主任林信成强调。为打造强大的数据中枢,威海市整合上百万条工伤核心业务数据,梳理了上万份典型案例、政策法规和业务标准,最终形成涵盖6大类742条工作规则的“数据源、知识源、规则源”三位一体全量数据库,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了海量、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智能核心的构建是技术升级的关键。威海市基于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针对工伤场景进行专项训练,并融合检索增强(RAG)技术与图像转文本识别(OCR)技术,打造了具备票据识别、案例匹配、伤病分离、合规甄别、辅助鉴定等10余项核心AI能力的工伤专用“数智大脑”。“经过超过510万条数据的严格训练迭代,模型在关键业务场景中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威海市社保中心信息系统科科长韩国栋介绍。
AI深度赋能:
重塑高效经办新体验
依托坚实的智慧基座,威海市将AI大模型深度融入工伤业务全链条,以“智能感知—自动处理—精准服务”为路径,打造了融合工伤认定、鉴定、报销等八大场景的智能系统。
“过去处理复杂的工伤认定案件,尺度把握难,易引发争议。”威海市社保中心工伤保险科科长李长军坦言,“如今,系统基于海量案例和规则库,通过DeepSeek等技术快速匹配相似案例及适用政策,提供精准辅助建议,如同为工作人员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智能顾问’,认定效率和准确性都显著提高。”
“劳动能力鉴定环节也同样迎来了变革。”威海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肖红强对此深有体会,“以往面对复杂伤情,专家意见有分歧,常常会持续讨论40分钟以上,现在系统能根据前期结论和体检结果,智能推荐鉴定依据与意见,并对潜在结论偏差进行预警,自动触发多学科会诊机制。”
“电子化记录取代手写,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威海市社保中心劳动能力鉴定科科长徐子一补充道,“‘AI建议+专家复核’模式极大提升了鉴定的公平性和效率,二次鉴定率大幅降低。”
“文书送达也从‘邮路漫漫’变成‘秒级触达’。”徐子一感慨,“以往工伤法律文书依赖线下邮寄,签收需要3-7天。如今,受理告知、工伤结论等相关文书,加盖电子签章后即时推送,申请人线上签名即可自动生成送达回证,最快5分钟完成,此举年节约送达费90%以上。”
智慧服务的深层价值在于业务模式的整合升级。如今,威海市工伤保险经办服务已由“分散独立”变为“一体联动”,化“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工伤职工入院时即可通过医院端申请联网结算、转院等,医院可实时查询其参保缴费及工伤认定进度。年均减少纸质填表1.88万份,减少提交纸质材料2.98万份,群众办事少跑腿4.5万人次。普通工伤认定周期由1个月提速至15天,劳动能力鉴定周期由3个月提速至1个月。
“智慧办带来的便捷,我们企业感受最深。”威海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莉清表示,“以往办理工伤业务,我需要在医院、经办机构之间最少跑4次,现在最多跑2次;材料从至少13份减少至最多6份。”
数据驱动决策:
构建科学管理新格局
智慧服务不仅优化前端体验,更深度赋能后端治理。威海市将AI与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监督、用数据决策”的智慧监管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传统报销模式主要依赖于人工线下逐条与工伤目录进行核对,审核一笔2万元的医疗费通常需要1个小时,整体经办效率低、易出错。”威海市社保中心工伤医疗审核科负责人李国玉说。实现智能审核以后,系统结合“伤病分离”和“医疗行为合规”模型,利用联网结算、电子票据共享和OCR等技术,高效识别非工伤用药、超标收费等问题。系统直联省财政票据平台,自动获取并验真电子发票,省去手工录入,报销周期从动辄一年压缩到一个月内。同时在工伤康复环节,也实现了申请、确认、方案审核、联网结算、档案全流程线上管理。
“基金安全是生命线,智慧监管让风险无处遁形。”威海市人社局审计监督科科长陈海波介绍,威海市在系统中植入129项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每日0点至6点对全市前一日工伤保险业务数据进行“全面体检”,预警数据即时分发整改,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工、效率低下、风险发现滞后的被动局面。
据了解,在数据分析方面,威海市过去一直依赖人工统计分散数据,仅能输出基础报表,缺乏深度分析能力。林信成指出,如今,系统整合参保、认定、鉴定、待遇等全流程数据,构建多维度分析模型,自动生成各类分析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全市4.9万家参保企业精准“把脉”,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为73.8万名参保职工绘制伤情特征“全息图谱”;对22家工伤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合理性进行智能“画像”,形成服务效能评估。
在工伤预防方面,系统实现了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基于参训率、考勤率、合格率、满意率等关键指标智能评估,为综合评价和费用支付提供依据。系统集成数据分析、智能比对、量化评估等手段,打造全市工伤预防热力图,实施以区(市)为单位、以工伤发生率(红>8‰、橙6‰—8‰、黄4‰—6‰、蓝<4‰)为主要指标的四色分级管理。
总结威海市工伤保险智慧服务落地的关键,朱建超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争取省厅支持,明确先行先试路径;二是精准分析需求,确保流程设计到位;三是提规则汇案例,支撑模型训练有效;四是保障充足算力,确保技术场景顺畅运行。
下一步,威海市将继续深化AI大模型训练与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加速平台迭代升级,以智慧服务持续推动工伤保险全流程优化升级,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经办服务。(来源:《中国社会保障》)

重构流程与数据:
打造智慧服务新基座
“部署AI大模型不等于自动实现智慧服务,扎实的基础架构建设和智慧核心打造才是关键。”威海市人社局局长朱建超强调。威海市工伤保险数智化转型始于2021年,率先建成全链条线上服务1.0版本。2025年,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机遇,威海市全面升级打造智慧服务2.0版。
威海市以链式思维再造工伤保险服务流程,绘制了34张业务流程图,明确140余项规则及风险点,实现全业务环节无缝衔接。同时,打通跨部门壁垒,实现跨领域关键数据实时共享,支撑办事环节前移。
在服务终端层面,威海市构建起社保窗口、医院窗口、自助终端、网上平台、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五端协同”的服务网络,确保服务全链条便捷可及。同时,对重要数据加密处理并严格实施权限管理,内网隔离部署核心功能,筑牢数据安全屏障。
“建立工伤全量数据库,训练工伤全链条数智大脑,构建‘一库、一脑、N应用’的智慧服务体系是实现工伤智慧服务的核心。”威海市社保中心副主任林信成强调。为打造强大的数据中枢,威海市整合上百万条工伤核心业务数据,梳理了上万份典型案例、政策法规和业务标准,最终形成涵盖6大类742条工作规则的“数据源、知识源、规则源”三位一体全量数据库,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了海量、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智能核心的构建是技术升级的关键。威海市基于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针对工伤场景进行专项训练,并融合检索增强(RAG)技术与图像转文本识别(OCR)技术,打造了具备票据识别、案例匹配、伤病分离、合规甄别、辅助鉴定等10余项核心AI能力的工伤专用“数智大脑”。“经过超过510万条数据的严格训练迭代,模型在关键业务场景中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威海市社保中心信息系统科科长韩国栋介绍。
AI深度赋能:
重塑高效经办新体验
依托坚实的智慧基座,威海市将AI大模型深度融入工伤业务全链条,以“智能感知—自动处理—精准服务”为路径,打造了融合工伤认定、鉴定、报销等八大场景的智能系统。
“过去处理复杂的工伤认定案件,尺度把握难,易引发争议。”威海市社保中心工伤保险科科长李长军坦言,“如今,系统基于海量案例和规则库,通过DeepSeek等技术快速匹配相似案例及适用政策,提供精准辅助建议,如同为工作人员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智能顾问’,认定效率和准确性都显著提高。”
“劳动能力鉴定环节也同样迎来了变革。”威海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肖红强对此深有体会,“以往面对复杂伤情,专家意见有分歧,常常会持续讨论40分钟以上,现在系统能根据前期结论和体检结果,智能推荐鉴定依据与意见,并对潜在结论偏差进行预警,自动触发多学科会诊机制。”
“电子化记录取代手写,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威海市社保中心劳动能力鉴定科科长徐子一补充道,“‘AI建议+专家复核’模式极大提升了鉴定的公平性和效率,二次鉴定率大幅降低。”
“文书送达也从‘邮路漫漫’变成‘秒级触达’。”徐子一感慨,“以往工伤法律文书依赖线下邮寄,签收需要3-7天。如今,受理告知、工伤结论等相关文书,加盖电子签章后即时推送,申请人线上签名即可自动生成送达回证,最快5分钟完成,此举年节约送达费90%以上。”
智慧服务的深层价值在于业务模式的整合升级。如今,威海市工伤保险经办服务已由“分散独立”变为“一体联动”,化“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工伤职工入院时即可通过医院端申请联网结算、转院等,医院可实时查询其参保缴费及工伤认定进度。年均减少纸质填表1.88万份,减少提交纸质材料2.98万份,群众办事少跑腿4.5万人次。普通工伤认定周期由1个月提速至15天,劳动能力鉴定周期由3个月提速至1个月。
“智慧办带来的便捷,我们企业感受最深。”威海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莉清表示,“以往办理工伤业务,我需要在医院、经办机构之间最少跑4次,现在最多跑2次;材料从至少13份减少至最多6份。”
数据驱动决策:
构建科学管理新格局
智慧服务不仅优化前端体验,更深度赋能后端治理。威海市将AI与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监督、用数据决策”的智慧监管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传统报销模式主要依赖于人工线下逐条与工伤目录进行核对,审核一笔2万元的医疗费通常需要1个小时,整体经办效率低、易出错。”威海市社保中心工伤医疗审核科负责人李国玉说。实现智能审核以后,系统结合“伤病分离”和“医疗行为合规”模型,利用联网结算、电子票据共享和OCR等技术,高效识别非工伤用药、超标收费等问题。系统直联省财政票据平台,自动获取并验真电子发票,省去手工录入,报销周期从动辄一年压缩到一个月内。同时在工伤康复环节,也实现了申请、确认、方案审核、联网结算、档案全流程线上管理。
“基金安全是生命线,智慧监管让风险无处遁形。”威海市人社局审计监督科科长陈海波介绍,威海市在系统中植入129项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每日0点至6点对全市前一日工伤保险业务数据进行“全面体检”,预警数据即时分发整改,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工、效率低下、风险发现滞后的被动局面。
据了解,在数据分析方面,威海市过去一直依赖人工统计分散数据,仅能输出基础报表,缺乏深度分析能力。林信成指出,如今,系统整合参保、认定、鉴定、待遇等全流程数据,构建多维度分析模型,自动生成各类分析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全市4.9万家参保企业精准“把脉”,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为73.8万名参保职工绘制伤情特征“全息图谱”;对22家工伤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合理性进行智能“画像”,形成服务效能评估。
在工伤预防方面,系统实现了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基于参训率、考勤率、合格率、满意率等关键指标智能评估,为综合评价和费用支付提供依据。系统集成数据分析、智能比对、量化评估等手段,打造全市工伤预防热力图,实施以区(市)为单位、以工伤发生率(红>8‰、橙6‰—8‰、黄4‰—6‰、蓝<4‰)为主要指标的四色分级管理。
总结威海市工伤保险智慧服务落地的关键,朱建超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争取省厅支持,明确先行先试路径;二是精准分析需求,确保流程设计到位;三是提规则汇案例,支撑模型训练有效;四是保障充足算力,确保技术场景顺畅运行。
下一步,威海市将继续深化AI大模型训练与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加速平台迭代升级,以智慧服务持续推动工伤保险全流程优化升级,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经办服务。(来源:《中国社会保障》)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