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民企话“威”来——商会会长对话山大专家》节目中,威海市温州商会会长叶建静与山东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威海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郝延伟教授展开深度对谈。双方围绕异地商会的桥梁作用、创新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温商精神的时代价值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共同勾勒出一幅民企积极参与、深度赋能威海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威海市温州商会成立于2006年3月,是威海市首家异地商会。历经十八年的稳健发展,目前已有会员企业50余家,涵盖房地产、批发市场、眼镜、渔具、灯具、电器等多个行业领域,逐步成长为威海经济格局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叶建静坦言:“商会的发展离不开威海各级部门的支持。”从政策扶持到日常指导,威海市委、市政府及市工商联等部门持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商会营造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也正因如此,威海市温州商会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及山东省“四好商会”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规范化运作的认可,更是对威海开放、包容、优质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创新园区运营,天瑞智谷树立产业新标杆
在探讨商会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实践时,叶建静重点介绍了今年的亮点项目——天瑞智谷产业园。他指出,异地商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扮演“桥梁和纽带”角色,而天瑞智谷正是将温州先进的商业理念、园区运营经验,与威海本地产业需求成功结合的典范。
“我们提前半年就与意向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对厂房规格、用电负荷、给排水设施等具体需求,再进行定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叶建静介绍。这种“预招商+定制化”的逆向开发模式,极大降低了企业后期改造成本,真正实现“拎包入驻”,同时也在最大限度上节约和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展现出显著的市场前瞻性和运营专业性。
郝延伟在实地考察后,对该模式给予高度认可。他进一步指出,天瑞智谷作为威海第一家商业开发、产权清晰的工业园区,不仅硬件可定制,其“模块化”的软性服务也是一大创新。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购或租赁服务,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一“商会经济”与“园区经济”深度融合的范例,构建起了一个更大、更实、更有扩展性的产业生态平台,既吸引温商企业入驻,也汇聚了大量威海本土优质企业,形成强劲的集群效应,为区域产业园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传承温商精神,全球布局助推企业出海
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叶建静认为,温商“敢为人先”的闯劲和“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仍是应对挑战、激活创新的不竭动力。
他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自己怀揣几十元钱,挤在长途车里辗转多个城市,凭着一股韧劲白手起家。“那时候根本没有固定目的地,车停在哪里,就在哪里努力奋斗。”正是这种不畏艰难、主动求变的精神,让会员企业在电商浪潮来临之际果断转型,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合作机遇。
如今,这份精神已转化为借助全球温商网络拓展商机的强大能力。叶建静介绍,商会与巴西、北美等多地同乡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与政策变动,为会员企业“出海”提供精准支持。“通过商会的牵线搭桥,目前我们已成功协助两三家会员企业在泰国建厂,实现了关键资源的对接和保障支持。”这张覆盖全球的温商网络,正成为威海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
对此,郝延伟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他认为,威海具备众多优质产业和产品,但要借助温商网络成功“出海”,还需夯实前期的“基础建设”工作。“天上每天都在掉馅饼,只不过很多人手里没有碗。”他形象地比喻道,“这个‘碗’,就是我们的品牌塑造能力、营销策略和对外推广的整体方案。要避免‘重生产、轻品牌’、‘重订单、轻营销’的内卷化竞争,通过商会等组织将威海好品高质量地传递出去。”
谈及商会未来的发展,叶建静提出了建设“百年商会”的愿景。下一步,商会将继续深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从会员入会到决策的各项制度,同时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在招商引资上精准对接威海产业规划与会员投资意向,形成发展合力。
从“四千精神”到“百年商会”,威海温商用十八年的深耕证明: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也离不开守正创新的智慧。当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蜕变的企业家精神、开放的全球网络与前沿学术智慧相互交织,属于威海这座滨海城市的经济新图景,正缓缓铺展,明亮而广阔。(来源:威海市工商联)
威海市温州商会成立于2006年3月,是威海市首家异地商会。历经十八年的稳健发展,目前已有会员企业50余家,涵盖房地产、批发市场、眼镜、渔具、灯具、电器等多个行业领域,逐步成长为威海经济格局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叶建静坦言:“商会的发展离不开威海各级部门的支持。”从政策扶持到日常指导,威海市委、市政府及市工商联等部门持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商会营造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也正因如此,威海市温州商会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及山东省“四好商会”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规范化运作的认可,更是对威海开放、包容、优质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创新园区运营,天瑞智谷树立产业新标杆
在探讨商会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实践时,叶建静重点介绍了今年的亮点项目——天瑞智谷产业园。他指出,异地商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扮演“桥梁和纽带”角色,而天瑞智谷正是将温州先进的商业理念、园区运营经验,与威海本地产业需求成功结合的典范。
“我们提前半年就与意向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对厂房规格、用电负荷、给排水设施等具体需求,再进行定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叶建静介绍。这种“预招商+定制化”的逆向开发模式,极大降低了企业后期改造成本,真正实现“拎包入驻”,同时也在最大限度上节约和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展现出显著的市场前瞻性和运营专业性。
郝延伟在实地考察后,对该模式给予高度认可。他进一步指出,天瑞智谷作为威海第一家商业开发、产权清晰的工业园区,不仅硬件可定制,其“模块化”的软性服务也是一大创新。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购或租赁服务,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一“商会经济”与“园区经济”深度融合的范例,构建起了一个更大、更实、更有扩展性的产业生态平台,既吸引温商企业入驻,也汇聚了大量威海本土优质企业,形成强劲的集群效应,为区域产业园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传承温商精神,全球布局助推企业出海
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叶建静认为,温商“敢为人先”的闯劲和“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仍是应对挑战、激活创新的不竭动力。
他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自己怀揣几十元钱,挤在长途车里辗转多个城市,凭着一股韧劲白手起家。“那时候根本没有固定目的地,车停在哪里,就在哪里努力奋斗。”正是这种不畏艰难、主动求变的精神,让会员企业在电商浪潮来临之际果断转型,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合作机遇。
如今,这份精神已转化为借助全球温商网络拓展商机的强大能力。叶建静介绍,商会与巴西、北美等多地同乡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与政策变动,为会员企业“出海”提供精准支持。“通过商会的牵线搭桥,目前我们已成功协助两三家会员企业在泰国建厂,实现了关键资源的对接和保障支持。”这张覆盖全球的温商网络,正成为威海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
对此,郝延伟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他认为,威海具备众多优质产业和产品,但要借助温商网络成功“出海”,还需夯实前期的“基础建设”工作。“天上每天都在掉馅饼,只不过很多人手里没有碗。”他形象地比喻道,“这个‘碗’,就是我们的品牌塑造能力、营销策略和对外推广的整体方案。要避免‘重生产、轻品牌’、‘重订单、轻营销’的内卷化竞争,通过商会等组织将威海好品高质量地传递出去。”
谈及商会未来的发展,叶建静提出了建设“百年商会”的愿景。下一步,商会将继续深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从会员入会到决策的各项制度,同时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在招商引资上精准对接威海产业规划与会员投资意向,形成发展合力。
从“四千精神”到“百年商会”,威海温商用十八年的深耕证明: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也离不开守正创新的智慧。当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蜕变的企业家精神、开放的全球网络与前沿学术智慧相互交织,属于威海这座滨海城市的经济新图景,正缓缓铺展,明亮而广阔。(来源:威海市工商联)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