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临港区汪疃镇的果园里,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空气里弥漫着甜蜜的果香,若将水果产地连缀起来,便是一幅汪疃镇水果“全年品鉴地图”。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真正无公害种植、果品口感出众且教育内容丰富的户外课堂。”大地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走访了多处农业基地,最终,成哥家庭农场凭借其全程绿色防控、坚持物理防虫、施用有机肥料的高标准种植模式,成为我们幼儿园感知自然、体验农趣的定点研学基地。”
正是对品质的高标准追求,成哥家庭农场赢得了良好口碑。每年八九月份,成哥家庭农场的葡萄进入采摘期,游客络绎不绝。
品质的背后,是于建成对精细化种植的执着探索。几年前,已有多年大棚种植经验的他主动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葡萄技术培训,系统学习了现代种植技术。他从疏果控产、绿色防控到品种选育层层把关,不断推动品牌含金量和附加值的提升。
“阳光玫瑰”近年来异军突起,但上市时间相对较晚,为此,于建成在“科学促早”上下功夫,其中包括满花之后的保果处理、水肥的科学补给、成熟前的修枝蔬果等,尤其是对棚内光照和温湿度的精准把控,因为这些都和最后的成熟密切相关。
精细化管理不仅保证了果品的高品质,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科学管护下,农场的葡萄亩产可达6000斤,且因品相好、甜度高,每斤售价比市场普通品种高出不少,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这种多元经营模式的背后,是汪疃镇推广的“顺天应地”生态种植理念。与那些“突破地域限制”的种植尝试不同,道刚农场更注重“顺天应地”的生态种植理念。他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本土的品种,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品质,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形成了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眼下,翠峡口村的“彩虹梨”和“西梅女神”即将丰收。“川岛”“青州蜜”“中蟠21号”等晚熟品种的桃子也相继成熟。工人们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采摘、装筐,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果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早熟苹果一上市,村民们就来到果园务工,每天有120多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农场通过短视频与直播,全程真实展示水蜜桃从开花到结果的生长历程,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这种持续的内容输出和互动,不仅成功打开了全国销路,还吸引了一批新农人加入电商销售队伍,逐步构建起生产与销售相互促进的良性产业生态。
今年5月,汪疃镇凭借现代苹果主导产业的突出优势,成功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行列,成为山东省11个入选乡镇之一,也是威海唯一上榜乡镇。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随后在汪疃镇召开,智慧果园管理等创新经验驶入了推广应用的“快车道”。
果园精细化种植有一套
8月28日上午,汪疃镇东英武村的成哥家庭农场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客人——大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他们在农场体验葡萄采摘、学习农业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田园研学活动。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真正无公害种植、果品口感出众且教育内容丰富的户外课堂。”大地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走访了多处农业基地,最终,成哥家庭农场凭借其全程绿色防控、坚持物理防虫、施用有机肥料的高标准种植模式,成为我们幼儿园感知自然、体验农趣的定点研学基地。”

正是对品质的高标准追求,成哥家庭农场赢得了良好口碑。每年八九月份,成哥家庭农场的葡萄进入采摘期,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的葡萄基本靠回头客前来采摘预订,就这样还有点供不应求。”葡萄园负责人于建成介绍,农场主打“小而精”,这里种了4亩大棚葡萄,有“阳光玫瑰”,还有皮更薄的新品种“蓝钻”。


品质的背后,是于建成对精细化种植的执着探索。几年前,已有多年大棚种植经验的他主动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葡萄技术培训,系统学习了现代种植技术。他从疏果控产、绿色防控到品种选育层层把关,不断推动品牌含金量和附加值的提升。
“蓝钻”品种既然这么好,为什么当地种植较少?对此,于建成坦言,“蓝钻”打理起来费事,因为皮薄容易裂口,尤其雨水大的年景,所以种植过程要格外经心。


“阳光玫瑰”近年来异军突起,但上市时间相对较晚,为此,于建成在“科学促早”上下功夫,其中包括满花之后的保果处理、水肥的科学补给、成熟前的修枝蔬果等,尤其是对棚内光照和温湿度的精准把控,因为这些都和最后的成熟密切相关。
如此严苛标准种出来的“阳光玫瑰”,不仅个大皮薄味道好,且富含果酸、矿物质及维生素,深受客户青睐。目前,园内“阳光玫瑰”销售已过半,对于后续销售问题,于建成坦言“没有压力”。他表示,园内不仅有线下采摘,还有线上销售渠道,不少消费者为买到新鲜好果已排上了号。


精细化管理不仅保证了果品的高品质,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科学管护下,农场的葡萄亩产可达6000斤,且因品相好、甜度高,每斤售价比市场普通品种高出不少,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玩得好”,如今,汪疃镇已成为集高品质水果生产与田园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实践区域。通过大力发展深度体验式农旅融合模式,让游客在享受田园之乐的同时,也实现了从单纯观光向农事参与、科普学习的方向转变。这种“采摘经济”与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区域农业综合效益,也为周边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汪疃经验”。
“新”“奇”“特”打出差异化好牌
清晨,翠峡口村村东的平塘水面粼粼波光,道刚家庭农场负责人栾艳荣正在塘边捡拾散落的鹅蛋和鸡蛋。不远处的水面下,鱼儿悠然游动,而塘面上方的坡地果园已是果实累累。
面对当前家庭农场同质化竞争的局面,道刚家庭农场另辟蹊径,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开创了多层次的空间复合农业模式。农场以“新”“奇”“特”打出了一手差异化好牌,巧妙地将水产养殖、家禽散养与果树种植相结合,形成了“水中有鱼、水面有禽、岸上有果”的生态循环系统。这种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基于这一生态循环系统,栾艳荣在翠峡口村村东打造了集垂钓、采摘、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复合经营体系。钓场全年开放,养殖花白鲢、鲤鱼、草鱼等多个品种,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与垂钓区相辅相成的是约40亩的采摘园,园内种植了李子、桃子、梨、西梅等多种特色水果,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了从6月到9月的连续采收期,确保游客在不同时节都能体验到采摘的乐趣。


这种多元经营模式的背后,是汪疃镇推广的“顺天应地”生态种植理念。与那些“突破地域限制”的种植尝试不同,道刚农场更注重“顺天应地”的生态种植理念。他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本土的品种,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品质,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形成了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农场规模不大,但垂钓与采摘结合的模式深受游客喜爱,周末经常出现‘一竿难求’‘采摘预约爆满’的现象。”栾艳荣说,农场果树下散养的鸡鸭鹅不仅会啄食树上掉落的残果,还能有效抑制园内杂草生长,通过翻土觅食草籽实现了天然除草。
这样生态养殖的跑山家禽肉质紧实、蛋品优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禽蛋类产品需要提前预订,跑山鸡更是能卖到每斤25元。值得一提的是,农场创新性地将跑山鸡养殖纳入“鱼—果—禽”生态循环模式,这些自然觅食的鸡不仅肉质鲜美,还成为游客垂钓采摘之后争相购买的特色农产品。


眼下,翠峡口村的“彩虹梨”和“西梅女神”即将丰收。“川岛”“青州蜜”“中蟠21号”等晚熟品种的桃子也相继成熟。工人们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采摘、装筐,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果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早熟苹果一上市,村民们就来到果园务工,每天有120多元的收入。
道刚家庭农场的成功,正是汪疃镇推动农业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汪疃镇立足本土资源,鼓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模式,以“小而美”“特色化”的路径赢得市场认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乡间田园变成了城市居民向往的“休闲乐园”。
村播架起“云端”致富路
“咱们汪疃的桃子又大又甜,现摘现发,不管是自己吃还是送亲朋都合适,要买的抓紧下单。”在河南庄村的助农直播间,主播林乐华和农户张德文正热情地向粉丝推荐。直播间里,观看人数持续攀升,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一颗桃,何以成为带富一方百姓的好产业?
这背后,是汪疃镇见势早、布局早的产业智慧。当地积极整合零散农户成立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农技专家定期深入田间指导,持续提升桃子品质;电商团队专注包装设计与直播销售;物流企业驻点揽收,实现“清晨采摘、当日发货”。临港区天然的电商基因与庞大流量,也为农业品牌孵化提供了绝佳土壤。
许多“懂行”的市民掐准时节,直接到地头抢购桃子。“很多客户问为什么现在买不到春雪桃——其实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档期’。”张德文解释道,“我们园内的桃子就像接力赛一样,从五月到九月,不同品种依次成熟、无缝衔接,确保大家能吃到最新鲜的桃子。”
科学的品种搭配是汪疃镇桃产业升级的核心策略。当地依据生长周期与市场需求,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早熟水蜜桃抢占市场,中熟黄油桃、红毛桃承接旺季,晚熟黄蟠桃压轴登场,有效拉长了销售周期。


与此同时,农场通过短视频与直播,全程真实展示水蜜桃从开花到结果的生长历程,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这种持续的内容输出和互动,不仅成功打开了全国销路,还吸引了一批新农人加入电商销售队伍,逐步构建起生产与销售相互促进的良性产业生态。
起初,每斤8元的定价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面对市场疑虑,果农们始终坚守品质为先。令人欣喜的是,首批尝试购买的顾客很快被其出色品质所征服,纷纷成为回头客,并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分享、好评不断,而汪疃镇的水果用良好的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多年深耕农旅融合的扎实基础,汪疃镇不断延长文旅产业链条,以花、果、景为媒介,整合提升区域内果园、农庄资源,打造“威海人民自己的果园”这一地域品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乡村焕发新活力。(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刘义岚/文 葛哲菲/图)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