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以后,咱有啥‘心事’就来‘红茶厅’唠叨唠叨,不用争吵抱怨,轻松聊天中就把‘疙瘩’解开了。这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嘛。”
“还有俺家地下室阴水的事,前脚刚在这念叨完,后脚社区小刘和物业师傅就扛着工具上门了,具体解决方案还商量着来。这么民主的办事效率,咱得竖大拇指。”
……
10月18日上午,在荣成市崖头街道府新社区清华园小区的“近邻小院红茶厅”,茶炉氤氲着暖意,居民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满是对“红茶厅”的认可。
这处以茶为媒的空间,正是府新社区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融入群众生活的“新载体”。自投入使用以来,这里已累计开展为民服务活动13次、召开议事会22次,从更换破损路灯、增设居民活动空间,到推进污水管网改造、修复损坏楼宇门,20余件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在这里得到妥善解决。
可谁能想到,如今的“解忧杂货铺”,刚提出时并没被大伙“当回事”,不少人觉得“无非是多了个聊天的地方”。
转变,源自一场“锻炼矛盾”的化解。
清华园小区常住居民746户、1957人,是周边人口较为密集的住宅小区。此前,因锻炼区域规划不合理,业主们常为“抢地盘”闹矛盾:跳广场舞的阿姨嫌乒乓球桌旁太吵,打球的居民又觉得音乐声影响发挥,邻里间的小摩擦越积越多。
“为这事儿,我们调解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治标不治本。”回想起当回事的情景,府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媛元,忍不住叹了口气。
为找准问题根源,她带着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慢慢摸清了矛盾的“根”,不只是锻炼场地“供需不匹配”,更不是谁“不讲理”,而是社区和物业接收诉求“慢半拍”,没能及时跟上居民需求。更关键的是,部分居民对“和谐”“互助”的理解还停在“嘴上”,没真正转化成“让着点”的行动自觉。
找准了“病灶”,社区立刻“开方”。而这第一步就是找“自己人”解决问题——发动辖区懂调解、有威望的文化能人牵头组建一支“接地气”的矛盾调解队,于每天傍晚,揣着小本本到小区活动区“蹲点”,摸清居民锻炼时的实际情况与诉求。
遇上小摩擦,大伙还会当场把双方拉到一起“聊透”。同时,结合睦邻茶话会、邻里互助日等活动,调解队还会把调解会开在居民身边,让大家在交流中找到共识。
解决了“沟通问题”,还要补上“场地短板”。考虑到清华园小区售楼处闲置多年,结合居民的诉求,社区主动协调开发商把闲置多年的售楼处改造成居民活动室,增设台球桌、乒乓球台,划出舞蹈区、摆放棋牌桌。
活动空间有了,大伙也自发当起了“值日生”,轮流打扫,让活动室始终干净整洁。现在每天傍晚,活动室里满是笑声,再也没人为“抢地盘”闹矛盾了。
更让居民暖心的是“话语权”的回归。以前居民代表意见征集会,由社区牵头定题。现在组织权“下放”给业委会,开会时间、讨论议题都由业委会与居民商量,社区只负责“搭台子、找资源”。
不仅如此,小区里原本闲置的凉亭、使用率不高的功能室,也都被改造成了“近邻小院红茶厅”,为大伙提供一处“有事一起商量”的暖心场所。
“我们就是想让大伙知道,小区是大家的‘共同家园’有‘抱怨’来没关系,咱们喝着茶慢慢聊,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最后捧着茶香、揣着满意走。”刘媛元笑着说。
打造协商共治新平台,真正把“社区”变成“家”。眼下,这样的治理实践也在我市遍地开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目前,全市2760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22处邻里驿站和睦邻议事厅,成为群众民主协商主阵地,基层事务“大家议”“好商量”蔚然成风,推动“民主”理念在每一次协商中落地。同时,环翠区的“睦邻文化季”、高区的“邻里文化节”、经区的“邻里一家亲公益市集”等活动,更是将便民服务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合,既让商户有了收益,也让居民得了实惠,让“和谐”“诚信”的氛围在互动中升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文思 通讯员 王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