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奔忙在第二故乡
约翰·费阿德里安·文(左)向记者介绍在威海的工作生活情况。 梁珊珊 摄
“你看,这是我刚从北京带回来的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和证书,这是对我在南海新区工作的鼓励和肯定。”昨日,记者一走进金太阳光热发电有限公司,来自比利时的太阳能专家约翰·费阿德里安·文就同记者聊起自己取得的新荣誉和公司的新进展。
作为金太阳光热发电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约翰·费阿德里安·文是记者在南海新区结识的老朋友。去年初次结识时,约翰·费阿德里安·文正带领研发团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致力于聚光光热发电站集热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金太阳光热发电公司是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代表企业之一。过去几年中,该公司从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三大太阳能光热发电关键部件尖端技术的拥有者之一。目前,正规划建设三期工程,力争到2016年生产集热管10万只,2017年生产集热管30万只。
“威海日报见证了我在中国生活的闪光点。”约翰·费阿德里安·文高兴地说。2013年12月,他获得省政府颁发的“齐鲁友谊奖”;2014月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接见了包括他在内的一批外国专家;同年9月,他凭借在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领域的突出成绩,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也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专家。
“南海新区是一片投资兴业的沃土。”约翰·费阿德里安·文说,他出生于比利时,创业在中国,家安在南海新区,真正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记者感言
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是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而高新技术正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动力”。
与约翰·费阿德里安·文一样,踏着全市转型跨越、加快发展的强劲节拍,一批批有志之士扎根威海,孵化着一个个新项目、新企业,孕育着新希望。
作为记者,我曾无数次走近像约翰·费阿德里安·文这样的创业者,记录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感受他们争相发展的使命感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正是有了他们,威海不断拓展发展的深度和高度,走上了提质增效的内涵提升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