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凯:精心护理 赢得老人称赞
在高区东发老年公寓附近,有一家“于凯诊所”。毫不起眼的门头、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凡、普通。然而,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却都对这家诊所的负责人于凯赞不绝口,而所有了解于凯故事的人,更是对他刮目相看。
今年40岁的于凯,悉心照顾患病双亲已经整整26年了。从14岁开始,他的人生轨迹便围绕着父母展开,可以说他把一生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用来尽孝。
放弃学业,只为承担家庭重担
14岁之前,于凯生活在一个和谐美满,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里。然而,一连串的打击犹如不测之风云,将这个幸福的家庭瞬间拖入谷底。
那一年,年富力强的父亲突然身患脑瘤,丧失了劳动能力,随后又被汽车撞伤。而且肇事司机逃逸,巨额的治疗费用让一家人几乎陷入绝境,承受不住打击的母亲,一夜之间精神失常。家庭生活的重担突如其来地落在了于凯和姐姐这一对稚嫩的肩膀之上。父亲虽然捡回来一条命,但除了左手能动弹,其他肢体部位根本不能动;而母亲的病情一直没能得到彻底治愈,精神时好时坏。
初中毕业时,学习成绩原本不错的于凯没有参加中考,而是进入一家不收学费的武校习武,他的想法只有一个:赚钱养家。为了多挣一点钱,他苦练功夫,一年四季随队四处街演。虽然吃尽苦头,但收入并不高。
面对病床上的父母,一个大胆的想法浮上脑海:他决定报考卫生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他如愿考上了卫生学校。
于凯一边打工挣学费,一边刻苦读书。毕业两年后,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五年后,又以地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后,于凯在烟台市牟平区开设了私人诊所,把父母从农村接到了自己身边。
迁店威海,只因母亲一句话
每天早上5点,于凯就起床,给父亲翻身擦身、量体温,为父母做饭洗衣服,常常顾不及自己吃早饭。由于长期远离正常社会生活,加上疾病的双重折磨,于凯父亲常常大吵大闹,左手摸到什么就摔什么,吵得楼上楼下不得安宁。为了安抚失明的父亲,于凯只好白天将父亲安置在诊所的一个专门房间里,每隔一段时间跟他说说话,缓解他的紧张情绪,晚上下班后,再开车带父亲回家。
母亲平时在烟台的儿子家和威海的女儿家来回住,因为精神分裂病情严重,在哪里都呆不久。常常是刚把母亲接来烟台,凳子还没坐热,她又要回威海,于凯就赶紧安排车辆将母亲送回。
2012年,母亲执意要让儿子把诊所迁到威海。那时,烟台的诊所各项运营已经步入了正轨,收入不错,诊所迁址损失巨大。而且,迁址威海后自己只能跟贤惠的妻子两地分居。于凯心中犯了难,整日愁眉不展。
妻子问明情况后,大度地说:“尽孝不能等,父母高兴就行,去威海发展也挺好。”
当年10月,于凯正式将诊所搬到威海,并跟东发老年公寓签订了合作协议,负责东发老年公寓老人的医疗事务。
精心护理,获老人交口称赞
于凯与东发老年公寓开展合作后,每天为健康老人提供免费量体温、血压等常规护理检查,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内展开专业救治。针对特殊病人,植物人,瘫痪病人,重症病人,提供上门打针、植物人日常喂食、导尿等特殊服务,让他们尽量远离病痛的折磨,减少进出医院的周折。于凯的专业水准和对老人的悉心呵护,得到老人们的称赞和信赖。
有一天半夜,劳累了一天的于凯刚刚躺下,突然接到老年公寓工作人员的求助电话:一位老人突发心绞痛,情况危急。于凯穿上衣服冲到患病老人的房间,先将老人扶起,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轻抚老人的背部,不停地在老人耳边说着鼓励的话。那一夜,他和老人的家人在床前守护了一夜,直到老人完全无碍才回到诊所。
“人之行,莫大于孝。”谈及未来,于凯希望用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和所学,开一家医养结合的养护院,更好地发挥所长,也能惠及更多的老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