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集团:棋先一步去产能
编者按
在2015年度全市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一批发展快、效益好、贡献大的优秀企业受到表彰。今日起,本报推出“全面抓落实,咬定目标干起来 来自纳税明星企业的报道”,展现部分企业以产业强市为己任,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膨胀发展的典型做法,在全市营造学习先进、争相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汇聚产业强市的强大合力。
2月18日,南海新区三角华阳分公司硫化车间。
来自德国HF公司的液压硫化机做好了“孕育”第一条高端乘用车轮胎的所有准备。再过几个小时,工业机器人将把第一条轮胎胎胚从成型车间运输到这里,完成最后的硫化工序后下线。
“第一条轮胎将在2月19日上午正式下线,这标志着三角集团历经一年多打造的亚洲一流智能化高端乘用轮胎生产基地正式投入生产,三角品牌的乘用车轮胎迈上全球市场的新高度。”三角集团党委副书记魏楠介绍说。
华阳分公司一期项目产能为400万条高性能乘用车轮胎,主要为全球高端市场提供替换和配套服务,全过程自动化存储和输送,定位精度毫米级别,较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工效40%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智慧工厂”。华阳不仅是三角集团倾力打造的产业升级力作,更是三角集团打造“全球化公司、世界级三角”目标的生动实践。
去产能,一次舍掉350万条斜交胎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三角集团管理层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更高层次、更具持续力的发展,就必须跳出传统模式,聚焦主业、站稳前沿,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品牌。
为此,三角集团与时俱进,主动求变,实施了第二轮的转型升级。在去产能中,三角集团不仅先行一步,更是拿出了魄力和勇气。
“十二五”期间,三角集团下大气力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淘汰了全部斜交胎产能以及12寸、13寸规格的乘用车轮胎产能,主要生产15寸—24寸及以上轮胎,其中高性能(HP)和超高性能(UHP)产品目前占比达到一半,商用车轮胎中无内胎系列占比达到65%以上,实现了产品的全面升级。
以淘汰斜交胎为例,2011年以前,三角集团斜交胎年生产能力为350万条,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可带来10亿元的销售收入。三角集团管理层却作出一个果断的决定——关闭斜交胎生产线,淘汰斜交胎产能。
“当时,斜交胎在国内外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而且生产设备都已经过了折旧期。”魏楠说,这本账一开始真不好算,可一年下来,战略上做“减法”的利好充分显现——公司综合能耗同比下降9%,其中6个点是淘汰斜交胎所带来的。
就在这样一次次战略抉择中,三角集团逐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加工增值向设计增值转变,由产品增值向品牌升值转变,“三角”品牌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三角集团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轮胎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并牵头组建了国家级“轮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自身成为国内轮胎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在美国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国际智力资源。
三角集团还积极投身各类专利申报和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15年底,公司共获得专利授权354项,其中发明专利52个,国际专利24个,主持和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38项,8次代表国家参加联合国车辆法规论坛,主持制定工程子午胎TKPH国际标准。
通过持续不断的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三角集团把握了发展主动,释放出发展活力。2015年,在国内轮胎企业普遍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三角集团一枝独秀,实现了持续增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