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区以“互联网+”销售模式助力农村电商
威海网讯 目前,正是南海新区牡蛎肥美之时,比手掌还大的牡蛎市场单价近20元,新鲜牡蛎俨然成了城市人尤其是内陆居民眼里的“稀缺珍品”。南海新区小观镇大学生村官邵春玥利用电商,为村民打开牡蛎销售市场,借助“互联网+”销售模式,推动渔民开辟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威海晚报记者 宋伟 通讯员 刘昌勇 张艺玮 文/图)
大学生村官开网店推介牡蛎
邵春玥是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参加工作一年多。2月4日,由他开办的“海生万象”淘宝店上线,店面首页赫然标注着“大学生村官助力农村淘宝,农民合作社国家认证有机牡蛎”字样。
为了扩大知名度,邵春玥撰写了一篇题目为“小小村官为何如此‘大野心’”的文章发表在微信朋友圈里,解释了村官为民办事的急切心情,也描述了二王家村牡蛎的优势。短短几天时间,该微信阅读量已近3000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二王家村生产的牡蛎味道鲜美,名气本来就不小,并且在许多大城市设有销售点。“虽然村里的牡蛎不愁卖,但在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借助互联网帮助村民闯出更宽阔的市场,以保证村民的牡蛎越卖越好。”对此,邵春玥充满激情。
“下村走户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党书记说过,老一辈的人专心养牡蛎,敢争中国第一牡蛎,但网络这些事是年轻人该去研究的。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帮大家打开网上销售渠道。”邵春玥说。
“互联网+”助力农村电商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邵春玥主动报名参加了南海新区组织的电商培训班,还自学网络营销,跟随渔民出海收获牡蛎,进车间了解牡蛎加工过程,给牡蛎拍照,将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晒到网站上。网站越来越有新意,点击进店的买家也越来越多。如今,二王家村牡蛎已销往全国多个城市。
在南海新区“互联网+”大潮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大学生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
南海新区因地制宜,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鼓励、引导农村电商发展壮大。一方面,推动涉农电子商务项目发展,提供入户服务等多种形式,打响本地特色农村电商品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创业培训,培养一批适应新型农村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人”。截至目前,南海新区内有影响力的农村电商已发展到几十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