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工人王希澎眼中的南海新区"花园城市"建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直通南海
2017-06-09 08:13:20    来源: 威海网·威海晚报
“几条大路宽又长,两旁绿化好风光。南海新区景色美,吸引大家来观光。”近日,行走在南海新区海景路旁的景观带中,王希澎激动地朗诵起自己创作的“打油诗”。

绘锦绣生态 共享生态福利

——绿化工人王希澎眼中的南海新区“花园城市”建设

威海网讯 (记者 刘晓林 通讯员 刘昌勇 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鞠鸿杰摄)“几条大路宽又长,两旁绿化好风光。南海新区景色美,吸引大家来观光。”近日,行走在南海新区海景路旁的景观带中,王希澎激动地朗诵起自己创作的“打油诗”。

在海景路两旁的景观带,绿树与花草层层掩映,如同灵动着的绿色音符,闪烁着阳光的光彩。“十年前,这里只是荒滩,没有这么好的路,更没有这样美丽的景色。”这里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王希澎感触最多的地方。

今年80岁的王希澎是南海新区东里岛村人,话语间自然少不了对10年来南海新区变化的感叹,因为他不仅是变化见证者,更是南海新区“花园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如今的海景路航拍。 资料片

一路一景成就城市特色

“现在南海新区的绿化太美了,走到哪里都跟花园一样。”王希澎今年已经从绿化工程队退了下来,但提起南海新区的绿化,他有着别样的自豪与骄傲。

2007年,干了一辈子渔民的王希澎转行干起了绿化工人,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王希澎一直从事市政绿化养护工作,南海新区海景路、滨海路、畅海路、金海路等等的道路绿化,他都参与了绿植种植和养护。

“谁能想到荒滩能变成绿地?当年绿化重重困难,我们要想尽各种办法才能保证成活率。”王希澎作为一名绿化工人参与到新区开发建设中,将“盐碱地上无绿化”的老观念彻底改变。

“在2007年建设之初,由于近海的土长期受海水的影响,盐碱地面积大,地表一干就是一层盐渍,树木根本无法生长,几乎寸草不生。”王希澎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南海新区就组织绿化工人做营养树盆,隔离盐碱侵蚀,为每棵树营造生长小气候。随着开发区域不断扩大,南海新区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土壤改良、搭配肥料,并采用深耕机器深翻土地以及安排专人筛选苗木等多种方法,着力打造适宜植物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10年前,处处成片的盐碱荒滩,现在都不见了,如今这里到处郁郁葱葱,我们用绿化征服了盐碱地。”王希澎自豪地告诉记者,南海新区绿化面积目前已达1200多万平方米,创造了“盐碱地上种出花园城市”的典范,其中就有他的辛勤付出。

园林绿化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南海新区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搞好绿化作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心,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打造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修一条路,我们绿化工人就装饰出一片美景,而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植树。”王希澎介绍,在道路绿化工作中,南海新区根据道路特点设计,让每条道路都有独一无二的绿化特色,打造出“一路一景”精品绿色长廊。

每年11月,王希澎和同事们都会在海景路旁种下几十万株郁金香,来年五月,花开斗艳争芳。“到海景路看郁金香”,已成了不少居民、游客春游的一大选择。

事实上,海景路上赏郁金香只是南海新区打造“一路一景”工程的一部分。在王希澎参与的绿化工程中,畅海路,仅绿化带宽度就达到80米,栽植银杏、黑松、栾树等树木20多万株,将成为南海的标志性景观大道;科研路,按照绿色慢生活的理念,结合海、林、岛等环境优势,在绿化带中设置了自行车道和景观休闲步道,形成特色的绿色休闲运动长廊;环海路,作为进出新区的必经之路,将利用高档苗木打造精品一条路……

据了解,南海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生态环境作为南海新区最宝贵、最突出的优势,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理念贯彻于区域开发各个过程,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个细节,以打造“花园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魅力,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环境优势和生态亮点。

 王希澎(右)和工友们对路边绿化带进行养护。

 

10年前,海景路还是一片荒滩。

湿地生态尽显自然之美

“从前几年开始,我们对区内各个湿地公园进行绿化。那时候,河道两边除了几株水草什么也没有,一退潮就是光秃秃一片淤泥。现在不仅河道边宽了,水生植物变多了,岸边的绿色长廊和休闲步道也成了大家观光漫步的好去处。”王希澎回忆说。

从2012年开始,南海新区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湿地保护、丰富植被等工程。王希澎先后参与建设了香水河公园、昌阳河公园、金花河湿地公园等,五垒岛湾湿地公园还获评国家湿地公园。

“怎么评价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好呢?我觉得动物最不会说谎。现在的南海新区香水河、昌阳河,每年都有一大批各种各样的鸟来过冬,很多都是我之前没见过的。”王希澎说,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随着南海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湿地又滋养出浮游植物300余种,各种鱼虾在此大量繁殖,吸引了200余种鸟类来此栖息和越冬,是山东省湿地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东方白鹳、大天鹅、鸳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就有10多种。

绿色生态福利大家共享

已到耄耋之年的王希澎身体非常硬朗,每天都要下地看庄稼,这一路上还能看看当年自己种的树。“南海城市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看着美,心情也好,感觉还有使不完的劲。”

南海新区民风淳朴,尊老爱老、孝老养老更是蔚然成风,长寿已由个别现象成为普遍现象。“我的母亲活到104岁,在我们村活到百岁的老人很常见,因为我们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可以让人的身体更好。”王希澎笑着说,“天然的疗养院”如今已成为南海新区生态养生的代名词。

“我才十几岁的时候,为了阻挡风沙,南海人在海边撒了大片松树种子。经过60多年发展,现在已经成了万亩松林。”王希澎介绍,这里的万亩松林里空气清新,松香浓郁,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大中城市数十倍。

南海新区在开发过程中坚守“不动一棵松树”的底线,让这方绿可以绵延生息,造福万代。王希澎说,想长寿可不难,南海有句俗语:“常到松林走一走,轻松活到九十九。”

生态优势擦亮城市品牌

“干了10年绿化,我从心里喜欢这个活,因为这能让南海新区变得更美,造福子孙后代。”王希澎表示。

南海新区以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大批“省字号”“国字号”比赛在此举办,还有沙雕节、美食节、啤酒节等众多精彩的活动,央视《暑假七天乐》《欢乐中国行》《乡村大世界》、旅游卫视《有多远走多远》等节目也慕名来南海新区录制,新华社等全国知名媒体采风团专程到南海新区采风……所有这一切让南海新区的知名度大增,来南海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就是冲着南海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来的。王希澎就经常听到游客夸南海新区环境优美、风景好,每当此时,他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在南海新区城市规划和城市配套发展上也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路边安装的都是太阳能路灯,还有新型环保节能公交车、出租车,让居民出行非常便利环保。”王希澎介绍,如今,南海新区的生态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示范新区、中国最佳旅游开发区、中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

如今,不再从事绿化工作的王希澎,依旧生活在自己参与建设的“花园城市”中,常常去自己绿化过的景观带里转转,回忆一下自己当年参与建设时的情形。对他来说,这些经历也许是他一辈子的宝贵精神财富了。

 

来源: 威海网·威海晚报
编辑: 王文含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3个水产品上榜第四批“好品山东”品牌
  • 即将亮相!威海城区这一新地标最新进展来了
  • 威海海鲜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
  • 更具“国际范”!威海入境游持续升温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