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良好生态环境引来三种罕见鸟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刘晓林)日前,在南海新区金花河上游芦苇丛中,有鸟类摄影爱好者拍摄到震旦鸦雀、黄胸鹀、红颈苇鹀等鸟类。这些小精灵在其间跳跃、欢唱、觅食、依偎,一幅怡然自得的景象。据了解,震旦鸦雀、黄胸鹀为濒危鸟类,红颈苇鹀为近危鸟类,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实属罕见。

据资料介绍,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誉为“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只在原生态的大片芦苇荡中生活,并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只吃芦苇表面或芦苇秆里的虫子,被专家们称为“芦苇中的啄木鸟”。震旦鸦雀是全球性濒危鸟类,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国际鸟类红皮书。野生黄胸鹀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因人类活动造成野生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红颈苇鹀栖于芦苇地及有矮丛的沼泽地以及高地的湿润草甸。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近危物种,也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作为滨海湿地系统的核心、候鸟迁徙的驿站和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南海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数万只鸟类在此生养栖息,其中不乏东方白鹳、天鹅、鸳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目前区内鸟类多达200余种,处处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画卷,让南海新区成为“鸟类天堂”。
近年来,南海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先后实施了五垒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内香水河、昌阳河清淤治理,金花河湿地保护等多个生态建设工程。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湿地又滋养出浮游植物300余种,各种鱼虾在此大量繁殖,吸引了众多鸟类来此栖息和越冬,是山东省湿地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