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村”变形记
威海新闻网11月27日讯 (记者 杨彩明) 初冬的汪疃镇石家泊村,天微凉,平野阔。
望着道路两边粉饰一新的文化墙、迎风摇曳的淡黄色万寿菊,80岁的石青国笑着回忆一年来的变化:“以前没有任何绿化、轮胎散乱堆放、发黑难闻的街道,如今彻底变了模样,‘轮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临港区汪疃镇石家泊村是烟威地区远近闻名的轮胎加工集散地,全村160户百姓,有70%从事轮胎加工。去年开始,该村对村道两旁堆积成山的旧轮胎进行集中清理,对从事轮胎加工的家庭作坊进行规范整顿。轮胎虽然清理干净了,但是接下来要怎么干?这是今年4月份,山东大学(威海)派驻的“第一书记”韩鲁青入驻石家泊村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韩鲁青(左)教村民使用电脑。记者 孙大伟 摄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驻村后,韩鲁青首先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动员大家把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干净。嘴皮子不知磨了多少遍,老百姓就是不为所动。“农村不都是这样吗?我住着挺好。”多数老百姓直白地回应。
牧云庵村、崮山前村、车脚河村……韩鲁青带着想不通的乡亲们实地参观学习,所到之处,每个村子都实现了生态与民生并蒂花开,“农村也能这样美,这么干净!”一路走下来,石家泊村百姓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返回村子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各家各户都动了起来,拆违建、搬砖头、清理柴火垛,两天的时间,石家泊村内的垃圾、杂草、渣土全都消失不见,为下步工作开展夯实了基础。
勾勒、添色、修补……虽然身边不时有村民围观,山东大学(威海)公共美术系的学生们依然聚精会神地拿着画笔,一笔一笔细细临摹。三天的时间,一幅幅具有乡土特色、农村风情的文化墙出现在石家泊村的大街小巷。同时,废旧轮胎也在道路两旁“摇身一变”,成了美化乡村环境的花圃、动物塑像以及景观护坡等。
如今,走进石家泊村,串好的红辣椒挂在屋檐下,道路两侧统一规划设计的文化墙,路两边绿化一新、路面整洁,构成了一幅悠远静谧的乡村冬日美景。
村里哪人最多?村民石振功嘿嘿一笑,带记者直奔村委会大院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靠墙一个书架上堆满了各类书籍,五台电脑有序摆放着,村民或者上网查看农技知识,或者浏览网页新闻。“这边每天都有人过来看书,晚上九点多都不关门。”村民陈道淑说,之前村里没有阅览室,没事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就打扑克、聊闲天。如今,在阅览室里读读书、上上网,感觉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
不仅要“富脑袋”,还要“富口袋”。村北坡10亩地的草莓大棚在加速建设中,种的是进口草莓品种。明年开春后,大棚里香甜可口的草莓果实,将迎接前来采摘的游客。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亮起的灯,归家的人,石家泊村渐渐热闹起来。饭后,村民在广场上跳起了健身操,爱好鼓乐的村民敲着第一书记韩鲁青帮忙添置的威风锣鼓,翻飞的鼓槌奏出的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