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明:三十年如一日坚守信使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直通南海
2018-12-04 10:23:52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晚报
自1989年3月进入邮政局以来,今年48岁的邮递员郑清明已经在邮政系统工作了近30年。从一天仅送十几份电报的90年代,到如今电商时代投递各式包裹,郑清明不仅见证了30年间时代的变迁,同时也用自己的微笑和服务温暖了千家万户。

威海新闻网12月7日讯(记者 丛一 通讯员 王晓根)自1989年3月进入邮政局以来,今年48岁的邮递员郑清明已经在邮政系统工作了近30年。从一天仅送十几份电报的90年代,到如今电商时代投递各式包裹,郑清明不仅见证了30年间时代的变迁,同时也用自己的微笑和服务温暖了千家万户。

郑清明骑着摩托车送邮件。 威海晚报记者 丛一 摄

1989年3月的一天,郑清明成为一名邮递员。刚工作时,郑清明被安排去派发电报,一天下乡送十几份电报,对于年轻的郑清明还算轻松。1995年前后,村里的电话开始普及,电报业务开始没落,郑清明便投递报纸。“那个时候我负责20个村、5个学校还有7家单位的投递工作,每天大概派送40多份报纸、各式的汇款通知单以及包裹通知单。”郑清明回忆说,那个年代的投递工作完全靠自行车和步行来完成,每天骑行60公里以上是“标配”。

一大早出门,天完全黑才回到家,60公里的信使路上凶险常伴。“那时,南海新区还没开发,没有几条像样的路,有一个石板桥是必经的路,雨季时河面没过石板桥,只能趟着急水走过,水面没过大腿,水底还有草。每次都要先把车子扛过去,再回过头来抗包裹。”郑清明回忆起往事会心一笑,“这是一份工作,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

收包裹、分报纸、派件……简单的工作,郑清明坚持重复了30年。不变的是工作的单调,但变化的却是沿途道路。像以前扛着车子趟水过河的日子不再有了。

郑清明将报纸送到客户手中。威海晚报记者 丛一 摄

“这十几年,南海新区的发展一天一个样,沿途的风景也一天一个样,全当是‘自驾游’了。”郑清明打趣地说,他见证了南海新区11年间的巨大变迁。“原先这条路上,满眼的盐碱地、虾池子,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你再看看,条条大路宽敞平整,到处都是厂房,现代化的大楼一栋比一栋高。再加上这路上的风景也变美了,走在路上,哼着小曲儿,心情格外好。”郑清明说,南海新区就像他看着长大的一个孩子,看着南海新区越来越好,也就忘记了日夜奔波的劳苦。

快速发展的城市给郑清明带来了好风景,也给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工作量。由于南海新区入驻企业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快递量也随之激增,郑清明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左右,而且由于工种特殊,郑清明几乎全年无休。

“工作这些年,我就休过一个月的假。”郑清明一面分发着报纸,一面展开了回忆。那一年南海新区刚开发,一切都处在建设中,郑清明正骑着摩托车给准大学生们送录取通知书。路上,一名骑车妇女突然窜出,由于躲闪不及,郑清明连人带车摔了出去,当场昏迷。

事后,郑清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嘴唇和眉毛处一共缝了14针,门牙也磕掉了2个。可苏醒后郑清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包里还有几份录取通知书没送到……”简单的一句话,感动了所有在场同事。郑清明说,当时说那句话完全是条件反射,“邮件没送到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觉得有人在一直等我。”

如今,由于快递和报纸等业务量的激增,郑清明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行驶120多公里派送200多斤的邮件。高负荷工作让郑清明患上了腰膝酸痛和背部疼痛等职业病。但郑清明认为,这份工作带给他的快乐更多。

“这30年,我结识了不少居民,每次送邮件,他们见到我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和我聊聊近况。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十分开心。”郑清明说,居民们的热情,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他希望能把这份平淡而又平凡的工作一直做下去,继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服务大众。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晚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权威发布丨食品标签进入“扫码时代”,威海市多措并举开展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应用工作
  • 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工程2号机组开工建设
  • 入选飞猪旅游热门城市!新场景新业态让威海文旅市场“热辣滚烫”
  • 威海入选年轻人最向往旅游地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