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协调员:奔走在生死边缘 连接起生命两端
李松柏与捐献者的妻子在器官捐献登记表签字前交流
2010年3月,我国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陌生的职业随之诞生。对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群体来说,他们奔走在死亡与新生之间,凭借耐心、坚持和努力,完成一个个器官移植案例,拯救着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正是有了他们,捐献者与受捐者连在一起,悲痛与欣喜连在一起,无私与大爱连在一起……
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从2010年起,李松柏便奔走在器官捐献宣传、见证、缅怀的路上,尽管困难重重,但他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因为,有很多人在渴盼通过器官移植活下去……
李松柏在接听器官捐献咨询电话
3月19日下午3点,李松柏办公室里的电话骤然响起,电话是烟台某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打来的,这家医院是我市器官捐献指定医院。对方告诉李松柏,乳山市一位六旬农家男子因脑部受伤无法医治,家人决定将其器官捐献。放下电话,李松柏赶忙定了一张当天最早到烟台的动车车票。
坐上动车后李松柏给妻子打电话告知行程
对李松柏来说,一次器官捐献的成功完成,经常要经历这样的“突如其来”和“争分夺秒”,“说走就走”是他的工作常态。
当日下午5时30分,李松柏赶到这家医院,见到了患者的妻子和儿子。在亮明身份后,他将两人领到该院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准备办理器官捐献手续。办公室里,患者的妻子不住地抹泪,李松柏坐在她旁边轻声安抚、劝慰。
“非常感谢您愿意在家人承受巨大痛苦的情况下,代替家人做出器官捐献这么伟大的决定……”当患者的妻子含泪在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字时,李松柏像往常一样,说出了这样一段话。签完字,患者的妻子泣不成声,李松柏一边劝慰,一边递上纸巾。
沉默半晌后,这个连字都不会写几个的农村妇女对李松柏说:“看他的样子好像还没活够,把他的器官捐出去,就当他还活着,我们也好有个念想……”一席话,直抵李松柏的内心,他心头一颤。
协调捐献工作忙完后已是晚上10点半。送走患者的妻子,李松柏独自去了重症监护室,看了看患者的状态。走出重症监护室后,他突然感到身心疲惫,他默默靠在墙上,心里不住地回想着患者妻子说的那一席话,眼圈瞬间红了。
因为患者还未到达待捐状态,3月20日一早,李松柏返回威海。谁知次日下午就被告知,患者已达待捐状态,各项生命体征一直在下降,随时可能开始器官捐献。李松柏又匆匆赶回了烟台。
3月22日9点半,患者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手术室。从重症监护室到手术室只有50步远,这段“路”,李松柏不知走过多少次,但每次他都觉得十分漫长,心里很矛盾,他不知道自己该悲伤还是该欣喜。因为,走过这里,一个生命将走向终结,另外一些人则因这个生命的馈赠而迎来新生……
“请所有医护人员向捐献者默哀一分钟。”
“这位病人同意捐献双肾、肝、角膜。”
……
捐献手术李松柏全程跟进
3月22日10时许,器官获取手术开始。近两小时的时间里,李松柏全程跟进,见证着手术整个过程,这是他的工作之内容一。
手术完成后,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捐献者从手术室出来时必须恢复“原样”。于是,李松柏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一起为捐献者穿衣、整理遗容。随后,他又为捐献者家属联系好车,让他们带捐献者遗体回老家。
李松柏搀扶捐献者的妻子离开
送别时,李松柏搀扶着捐献者的妻子,不停地宽慰她,嘱咐道:“捐献事宜进行得很成功,以后有事您就找我。”
每次与捐献者家属告别,李松柏都会双手合十……
对方上车后,李松柏双手合十与他们道别。李松柏说,每次送走捐献者和家属的最后一刻,他都会做这样的动作,因为它代表着对捐献者的悼念、对捐献者家属的感恩、对捐献者及其家属共同完成的伟大之举的尊重,同时,也包含着对即将开始的新生命的祝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