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活跃着一群威海“白大褂”
我们都是援青人
正在援青的医务人员用精湛的医术、奉献的真情守护着高原居民的健康,而援青归来的医务人员们,也无不牵挂当地百姓,时时想起自己的那段支医时光。
刘军光
威海市中心医院胃肠科主治医师
【援青时间】2015年10月-12月
【支医单位】门源县中医院
【风采展示】刘军光是我市早期对口援青的医务者之一。谈起自己的援青经历,他的言语间只道寻常。
援青期间,刘军光担任威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门源县胆囊结石患者较多,之前都是开刀做手术,创口较大。刘军光援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教当地医生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种属于微创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也快。”刘军光回忆起援青工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当时在海北州是首次开展,援青期间我做了50多台这样的手术。”在他的带领下,门源县中医院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逐渐成熟,为当地百姓就医提供了诸多便利。
乔建文
威海市立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援青时间】2017年10月-12月
【支医单位】门源县中医院
【风采展示】在支医结束返回威海的途中,乔建文通过手机编辑图文,记录下自己援青期间的所见、所思、所感。
在门源县,令乔建文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百姓的淳朴与善良。“看病时,他们眼睛里充满了对医生的敬意,让我感受到了医患深情。”援青期间,乔建文成功实施了各类手术50余台,不仅为门源县中医院带来新术式,还规范了手术操作流程。
“离别时,他们为我戴上了象征救苦救难的黄色哈达,我觉得诚惶诚恐,这也激励着我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前行。人虽走,心犹在!”乔建文饱含深情地说。
王永强
威海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援青时间】2017年10月-12月
【支医单位】门源县中医院
【风采展示】在门源县中医院,每年都有2000多个孩子在此诞生。然而,医院并没有专门医生学过新生儿救治,这也就导致了一些生病的宝宝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王永强到岗后,迅速帮助成立新生儿科室,组织培训当地医生使用多功能监护仪、蓝光治疗仪、红外线辐射扶温台等医疗器械,并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等。此外,王永强还为科室捐赠一台压缩雾化器及一套儿科学图书,用于提升新生儿科室的医疗水平。
援青期间,王永强带了6名“学生”,除了日常指导,他还经常在科室开展讲座,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疑难病例,争取在有限时间里,创造出更多援青价值。
葛全序
威海市立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
【援青时间】2018年9月-11月
【支医单位】门源县中医院
【风采展示】“这次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更感受到患者对健康的渴望。”葛全序说。
初到科室,葛全序发现在进行腰椎检查时,医生们习惯性使用横轴位扫描,“这有一种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会遗漏很多信息,导致漏诊。”于是,葛全序着手制定了螺旋扫描方案,并为科室其他医生讲解了该扫描方式的优点及观察重点。
“刚开始螺旋扫描并没有得到当地医生们的完全认可。”葛全序笑道。后来有两名被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来做CT检查,葛全序发现,实际上一个是强直性脊柱炎,另一个是肾结石并肾积水。医生给他们对症用药后,症状果然缓解了很多,科里的医师这才接受采用螺旋扫描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了因操作不当造成的漏诊。(记者 孙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