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有“大盘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关注民生
2019-07-09 09:50:19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都说泊于家村美,才到村口就知这话不虚。一座座漂亮的小花园紧紧挨着,中间只用石头间隔,虽都不大,但个顶个的精致,法桐、无花果、月季、蔷薇……庭前屋后花木成畦,自成一景。

老书记有“大盘算”

——记经区泊于镇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可春

◎记者 李森

都说泊于家村美,才到村口就知这话不虚。

一座座漂亮的小花园紧紧挨着,中间只用石头间隔,虽都不大,但个顶个的精致,法桐、无花果、月季、蔷薇……庭前屋后花木成畦,自成一景。

王可春(左)在大棚里查看高杆月季长势。

“从村口一路走来,处处都是景儿,再往深处走是一湾荷塘。”村民介绍,这些小花园位置原来都是村里废弃的旧屋,荆棘遍地,杂草丛生,或干脆堆满垃圾,连个下脚的地儿都没有,去年是老书记王可春带着大伙好一番拾掇,愣是捯饬成了独一无二的好景致。现在,连游客们都说,这进村的小花园成了泊于家村的“地标”。

如今,15个小花园已经成了村民们的“心尖尖”,这不,大晌午,十来个工人就在一个小花园里弓着腰挖坑,64岁的王可春也在里头,土地有些硬,夹杂着石块,一镐下去咣咣响。他用力一蹬,把铁锹踩进土里,再奋力一撬,树坑越挖越深。“再过俩月,花开的时候才好看哩。”王可春脸上乐开了花。

当年的泊于镇泊于家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乱村、差村、穷村,村干部换得像走马灯,村集体不但一分钱没有,还欠着250万元的外债。由乱到治的转折发生在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王可春被镇上硬拉回来。王可春说,自己成了“救火”书记。

打开天窗说亮话,才能把气捋顺了。“救火”书记走马上任,头一件事就是聚拢起大伙来开会,村干部有啥毛病,村里未来怎么发展,村里的收入和支出账目,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来议。

“咱村里发展经济,一没技术二没人才,贸然上项目,说倒就倒了。咱农民还得吃土地饭,还得在土里刨食吃。”商量定了主意,王可春一头扎进了“试验田”,查资料,请专家,向种地的老把式请教,带领着村民大力发展无花果、葡萄等富农产业,几年光景,村民的腰包就鼓起来了。

“过去大家在土里刨食,吃了上顿愁下顿,现在依然不离土地,却能像城里人那样上班挣工资了。”65岁的村民王传国在村合作社里负责草莓育苗工作,提起现在的营生,王传国说,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希望。

人看到了希望,浑身就都是劲。“农村在变,农民在变,农业也在变,泊于家村更得变。”日子富足了,王可春没有停下脚步,又大张旗鼓干起了休闲农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村民手中的土地进行集中利用,村里规划建设了草莓、蔬菜、无花果等生态农业大棚,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如今,泊于家村先后建起了观光采摘区、休闲体验区、垂钓游玩区三大功能区,休闲体验区建起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仿古民居院落,儿童游乐园、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戏台等各类文化场所也拔地而起,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近10场,为村民们奉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去年,王可春又把目光瞄向了高杆月季,到河南南阳去学习培育技术,并引进来落地。这才一年时间,大棚里的月季就已竞相绽放。

这些年,许多来过泊于家村的人说,这里的变化真大,道路重新铺设了,民宿和图书室开放了,游客一天天多起来,村民日子越来越好了。

但有些东西似乎又没变,大伙还是习惯和老书记王可春一起,风风火火往前奔,或是在大树下、水塘边,晒太阳、拉家常、跳秧歌、拉起班子唱一场,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大伙像一家人。

这就是泊于家村人的生活,寻常却久远。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吕明玉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 一周连办10余场活动!至海港湾打造共享城市公共空间
  • 20余处网红打卡点有了“洁净威海”行动志愿者
  • 走遍四海 还是威海——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威海咬定种业培育不放松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