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阳其人其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2019-05-14 15:59:05    来源: 威海晚报
不论行走在何处、在何样的岗位、做何样的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充满着激情,生命的能量似乎永远不会减退。性格中那种天然的倔犟、不服输、不后退的精神,总在他的躯体里旺盛地燃烧着。

看样子,他不像是官员,但他以前的确是个官员,而且还是一个不大亦不小的官员;

看样子,他不像是画家,可他现在的确是个画家,而且是个画得不错亦不少的画家。

不论行走在何处、在何样的岗位、做何样的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充满着激情,生命的能量似乎永远不会减退。性格中那种天然的倔犟、不服输、不后退的精神,总在他的躯体里旺盛地燃烧着。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官员的那种四平八稳的样子,在外表上也没有所谓“艺术家”那种“风度”。他独特平实、犀利敏锐又带有霸气的神态,流露出“亦正亦邪的味道”,常常吸引各式各样的人与他打交道、交朋友。他,就是丁香阳。

 

 

1950年,丁香阳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东河口村。这个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他的叔父——威海著名书法家丁书良先生主编的《东河口村史志》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东河口村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河口遗址”碑现立在村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由此,该村自然有长期的文化积淀,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

比如曾执导过《冲出亚马逊》《延安颂》《大决战》《彭德怀元帅》等影视剧导演宋业明先生,就出生长大在东河口村。而比丁香阳小四岁的宋导,对这个同村的丁氏小哥极为推崇钦佩,在多个场合称赞他的丁兄是个极为聪明能干的人。

丁香阳的父亲丁书勤先生是一个能书善画的人,虽然没有成名成家,但对丁香阳在艺术上有着很大影响,为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丁香阳的叔父丁书良一生致力于教育,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当领导。其在书法上的造诣与苦心经营,在圈内外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些都是丁香阳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他最终走上艺术之路的渊源。骨血里带着那种艺术的基因,想甩都甩不掉。活水源头,涓涓细流,时而平稳,时而激越。

丁香阳的“艺术人生”可追溯到小学四年级,从那时起到高中阶段,学校里的黑板报、墙报等上面的绘画与美术字,都出自他的手笔。

 

 

1973年到1975年间,他曾在烟台商校读了两年书。学校有个专业的美术老师,但并未开设美术课。为了得到专业老师的辅导,他把母亲炒熟的花生米和熟地瓜干多带一些到学校,送给美术老师,以此作为“学费”。他的举动打动了美术老师,老师抽时间为他辅导,他的功底在一点一滴中建立起来。

但是,在他60岁正式退休前,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在领导岗位上干工作有声有色、外表有些粗犷的人还懂艺术、还会画画。熟悉他的人都清楚,他一路从政,从基层一点点做起。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在荣成夏庄镇任党委书记,敢想敢干,招商引资,创办乡镇企业,一时间搞得风生水起。在靠海的荣成,夏庄属内陆,此前不显山露水,被人们视为“山夹棒子镇”,后来却因他的努力而名声大振。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提升为荣成副市长,分管工业,工作开展得虎虎生风。

不久,威海市委又把这个拼命三郎式的副县级干部提了半格,当上了刘公岛管委会主任。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九年。当年,凡是到过刘公岛的人无不惊叹那里漂亮干净、管理井然有序。游客人如潮涌,景象一派红火,岂不知这背后都有丁香阳付出的汗水。

这九年,丁香阳带领一班人,以他素来的胆量与见识开拓创新,调整了刘公岛的管理体制,解决了老大难问题;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景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抓了一大批旅游项目,如刘公岛博览园、甲午海战馆等;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思想坚定、作风优良、敢想能干的干部职工队伍,打造了一支团结凝聚的班子。

 

 

这九年,是刘公岛大投入、大规划、大开发、大建设的九年,也是全国各地的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慕名来到刘公岛采风、观光、写生创作最多的九年。他们有的上岛只小住两三天,有的常住二三十天。每次有艺术家登岛,对艺术极度渴望的丁香阳总能把握住学习机会。他极为谦恭地向那些艺术家请教,总能得到悉心指导,总能从每一个画家身上汲取到不一样的艺术营养。面对他的诚恳求教,画家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心相教。对他的作品,画家们真挑毛病、挑真毛病,画家们将他们的经验、技法倾囊相授。这九年中的无数次学习,使他学到了以前想学而学不到的东西,不仅极大提升了他的艺术修为,最为重要的是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学完了,丁香阳还向艺术家们咨询对刘公岛规划建设的意见,让他们从艺术的角度提出改进方案。在他九年的打拼下,刘公岛这个世界闻名的岛,已变得“不仅仅是一个岛”了。岛上除了历史景观,还有许多人文景观,有细致周到的服务,有许多以现代化的技术再现历史风云的场馆。刘公岛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变成了风光如画、景色日新的艺术花园,变成了全国各地来威客人的必去之处。

丁香阳这人总能弄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来,这是他的性格使然。2007年赋闲后,他没有无所事事,像有些老人那样打打扑克、下下象棋、玩玩麻将、游山玩水,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画作上。

似乎在悄无声息中,丁香阳成立了威海市渤海书画院,自任院长,开始了挥毫泼墨的艺术人生。

 

 

2018年春暖花开的某一天,他在威海美术馆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可以说相当的隆重,相当的轰动,也相当的成功。这一次,他算是闹出了一个大动静出来。揭幕的当天,他的118幅作品分列在几个展厅中,500多位欣赏者风涌而至,将几个展厅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怀着不同的心境,走到了那些或巨大或小巧的山水墨画前,端详着、拍照着、评说着,发表着不同的观感。

以往只在工作中和丁香阳打交道的人,看到画作首先表现的就是震惊——他怎么还会画画?这是他画的吗?他什么时候学的?他跟谁学的?他怎么画得这么好?……大家一个个疑问,在看过画展前言、简介后,都转为赞叹:太了不起了,太不容易了,这么大年纪,还有这样的本事,真是个天才鬼才……在人们眼里,他似乎是那个偷学太极神拳的杨露蝉,或是武侠小说中隐居深山老林闭关苦修,某天突然下山,以绝世之功法亮相于江湖的世外高人。

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可事实就是事实,丁香阳的画作就摆在那里,既大气苍劲,又古朴细腻;既有时代之风云,又有历史之韵味;既有边塞之幽深,又有海疆之阔辽。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出生长大,在曾经的海防重地、甲午风云涌起的刘公岛任管委会主任,丁香阳对大海自然怀有最深的感情,所以他的笔墨挥动,自是多在海涛海浪海疆上下功夫。他的巨幅之作,既有甲午英魂存海天的刘公岛,也有中国南海,还有中国钓鱼岛。每个观者在这些巨作之前,都忍不住驻足静观,久久不愿离开。

而《英雄本色》《沧海潮》《海遥水知天》《海岸水合天》《沧海横流》等多幅作品,都是怒涛拍岸,海鸥飞翔,天高岸阔,礁岩峻耸,这其实是他心中忧思的自然坦露。

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底,通晓古今中外艺术大家风格的基本常识,一般而又独到的艺术理论支撑,不同凡响的创作技法,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足以成为一流或超一流的大家。清醒的头脑、理性的判断、对大潮的把握、对历史与未来的忧思、对天地人的感悟,都是真正大艺术家所必备的,缺其之一,也只能算是一个画匠。

 

 

除了关于大海的体裁,他的画笔还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塞外风情,那也是别有风味。《秋韵》《天涯万里远征人》《吟红绿》《天高澄远色》《高原之春》、《清气流素光》《戈壁红》《草原之光》《北疆》《昆仑朝霞》等系列,都给人一种大漠烟孤、长河落日、景色如画、风情无垠、美不胜收的感觉。在这些画作中,他或大笔直挥,以苍劲之道显现边疆的粗犷面貌,或笔触细腻地描绘出局部的精微之妙,以实力见证功夫。

而《江水日夜清》与《雪映月夜》两幅极为相似的作品,则以月夜、寒梅、冬雪、江水为主题,展示出一种美轮美奂之风景,透视出创作者内心柔软温暖的一面,与丁香阳素来的阳刚之气交相辉映。看那两幅作品,不由让人想起宋朝那位隐居于西子湖畔、终生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大诗人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有“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的味道,那意境空旷寂寥而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静谧的享受。

 

 

说到创作的艰辛,丁香阳说:“别看我现在可以在记者的镜头之下、在众人的观看下从容创作出一幅幅画作,别看我自小受到了父辈的艺术熏陶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但我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毕竟画龄尚短,因此在具体的创作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可是,没办法,我天生骨子里就有那种知难而进、永不服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横脾气。我总在告诉自己我行、我能行、我怎么就不行!不管干什么,要么不干,要么就干第一,至少干出一流。有时,一幅作品,画了一遍不满意,我撕掉,重新再来,一画就是五六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正是这种自信与高标准要求,在一直支撑着丁香阳,让他始终充满激情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威海办完那次画展之后,丁香阳回到故乡荣成又举办了一场画展。一样的人头攒动,一样的好评如潮,一样的大获成功。这两次画展的成功举办,让这位“画坛新兵老汉”信心大增,干劲十足。

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六点出发奔赴画室,开始创作。年近七旬的他,没有半点保守思想与陈旧的框子束缚,敢想敢做,不断创新,突破自己,超越传统。他的作品风格由原来的具象转向了抽象,由山水转向了一种对宇宙天地的遐思。这体现在他的《问道苍穹》与《梦》的两个大系列中。

 

 

屈原有《天问》。其开篇就在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种发问,是各国各族大都有之,是先民之精英对宇宙天地及人生的终极发问,是困扰人的终极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菜特之口也有过这样的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人生于天地之间,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困惑,有些随着科技的进步,似乎慢慢有了解答,但有些问题则永远存留于人们的心底,一生找不到答案,于是就有了宗教的各式解释,让不安的人们在内心有了安妥或归宿。

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疑问,自古有之。如原始社会的图腾画像,莫不是此道之物?而这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不安的灵魂,都可依照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以自己的表现手法把想象大胆奇特地彰显出来,这应当是没有框架与公式的吧!丁香阳正是按照自己的思索与理解,以自己的画笔去“问道苍穹”。他笔下展现的是星空、是太阳、是浑沌初起、是茫然的天体、是宇宙的神秘、是人生的梦幻,这让人震撼、让人惊叹、让人联想,又让人一时难以评说。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梦之系列作品也叫人一时难以说出所以然来——那是周公解梦?是庄子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子?是弗洛伊德之析梦?是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在如是说?你怎么理解都可以,梦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种感觉的存在。或许这也正是艺术的魔力与神秘吧!

从这两个系列的作品中,人们明显感受到丁香阳在变化、在突破,他在不停地燃烧着释放着一种激情,他已不拘束于一种小格局的思维,他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是天马行空的、是激荡驰骋的,这也是他性格使然。

他创作的理论支撑,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观念,又有当代不断涌现的新派技法,也有西洋画的艺术风格。如果非要问是哪个画家对他影响最大最深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周韶华先生。

地处大海边的山东荣成,以出现将军之多而闻名,但是五四运动以来,在文化艺术领域也不乏大家涌现。比如张政烺、许维遹、汤炳正等在文史方面都赫赫有名;颜地、周韶华与刘宝纯三位在当代画坛也是各有风采,各有建树,各领风骚。

 

 

尤其是曾任湖北文联主席的周韶华先生,虽长期活动在南方,然一口乡音未改,他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他似乎是肩扛一杆大旗,勇敢地向前冲击,以他的大写意的艺术理论和不懈的艺术实践,鼓荡着阵阵风潮,掀起了怒涛狂浪,令同行者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周韶华先生的艺术理论、风格、技法、成就,对他的老乡丁香阳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丁香阳内心起了波澜,并开始了模仿学习。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可能总在模仿,那不是、也不符合丁香阳的个性。丁香阳个性中超越突破狷狂之特质,必定要以自己的模式运作,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他推出了具有个人风格的《问道苍穹》与《梦》的系列。

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是在先人的基础上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更是如此,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丁香阳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传承艺术的过程中会不断创新。为此,他遍览中外美术理论,认真思考后写下了一篇《中国画走向现代化之浅析》的论文,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你说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好,你说他狂妄自大也罢,那都是你的说法。丁香阳骨子里那种从不认输、从不屈于他人之后的精神,永远支撑着他坚韧地前行。

 

 

从纯专业的角度看,丁香阳的确还是一个艺术界的新兵。从严格意义上讲,他起步很晚,他的根基可能在一些行家看来还不够,笔法上还有更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最初时期还有模仿名家的痕迹。但这都不妨碍他的自信、激情,以及不断地思索与创新。他明白,他尚要下更大的功夫,更要调动几十年人生的积累与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感悟,不断调整创作思路与技法,虚心向一切优秀者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年近七旬的他仍豪情满怀,已报名参加全国首届美术高峰论坛;他已经通过报名、海选、初试、面试等一系列环节的打拼,被录取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举办的“当代水墨人才高峰班”去学习一年。这个班是由台湾著名画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有“现代水墨之父”称号的刘国松教授主办的,是集水墨创作、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高级学习班。

 

 

可以预见,丁香阳通过一系列的不断充电学习,通过始终如一的坚持摸索创作创新的实践,加之他那种天然的韧劲,“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丁香阳,在艺术的道路上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超越与突破中,抵达新的彼岸。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艺术的海洋无限广阔,艺术的创作创新永无止境,艺术的道路绝不平坦。“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把这个李商隐对爱人相思之切者所写的诗句,用在对艺术执著追求的丁香阳身上,不也非常合适吗?

来源: 威海晚报
编辑: 于喆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入选年轻人最向往旅游地
  • 威海举办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演出
  • 权威发布 | 《2025年实施改革创新项目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发布
  • 双线发力破梗阻!高区政务服务跑出“加速度”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